您現在的位置: 18luck新利全站下载 >> 企業管理>> 創新管理>> 資料信息

談自主創新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doc 6頁)

所屬分類:
創新管理
文件大小:
43 KB
下載地址:
相關資料:
自主創新, 經濟發展, 發展方式
談自主創新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doc 6頁)內容簡介
談自主創新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內容提要:
自主創新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環節:
十七大報告中首次用“發展”替代“增長”,雖隻兩字之差,卻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和理論認識的深化。在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進一步論述中,報告明確提出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三個轉變”:一是要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二是要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三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而要實現這三個轉變,自主創新是關鍵。
首先,自主創新是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布局與升級的關鍵環節。從客觀經濟規律來看,產業結構升級及布局總是以一個經濟社會的比較優勢作為先決條件。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有過這樣的論述:“那些新近開墾、以前從未耕種過的土地,無須施用肥料、甚至隻要進行粗放耕作,也能長期獲得收成。”因此,當經濟體中人口、土地資源與資本相比而言相對豐裕,具有比較優勢時,基於勞動密集的粗放式農業耕作就一定是主導產業。然而,隨著收成的增加,資本的積累,土地與資源終有一天會變得相對稀缺,其成本隨即上升,則依賴於資本要素的其它產業形式便會相繼出現,並由此開始工業化及產業變遷的道路。然而,要素稟賦優勢本身隻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必要條件,卻並非充分條件。換言之,資本的相對充裕隻為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了一種可能,並不必然會帶來產業結構的升級。由資本要素比較優勢到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之間還有一個關鍵環節,那就是技術進步。縱觀世界範圍內成熟市場經濟的發展曆程,產業變遷的曆史同時也是以創新和科技進步為代表的工業革命史。18世紀以前,東亞和西歐的發展模式均為勞動密集型,但新大陸和礦物質燃料的發現,不僅開辟了廣闊的市場,而且使得燃料和土地不再稀缺,稀缺的是紡紗等產業的工業勞動力。但如果沒有節約勞動力的各種紡紗技術和機器的發明,西歐工業化及產業結構升級的故事就永遠不會發生。資本的積累,為技術進步與自主創新提供了必要條件,無論技術創新還是組織製度創新,隻有基於比較優勢的自主創新得以實現,資本優勢才會得到發揮,最終產生依據資本稟賦比較優勢的產業結構升級。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的要素比較優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東南沿海向內陸地區幅射且愈演愈烈的民工荒,日益攀升的儲蓄率及高額外彙儲備都在傳達著這樣一個經濟信號,我國已經不再是一資本相對稀缺的大國,而資本之於資源及其它要素已經變得相對充裕,要充分利用這一新形成的比較優勢,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隻欠自主創新及技術進步這一關鍵東風。因此,要素稟賦優勢要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實現經濟增長,自主創新是關鍵環節。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