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18luck新利全站下载 >> 18新利真人网 >> 企業培訓>> 資料信息

校長、教學副校長培訓講座(DOC 41頁)

所屬分類:
企業培訓
文件大小:
204 KB
下載地址:
相關資料:
副校長, 校長培訓, 培訓講座
校長、教學副校長培訓講座(DOC 41頁)內容簡介
內容摘要
一、引言:黃河之水天上來——轉型與轉軌。
時代瞬息萬變——不是我們反應太慢,是世界變化太快。知識更新快;信息量增速快;科技發展快。麵對社會的轉型,教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必須轉軌,改革在所難免。(例子:科技發展、雲計算輔助教育。略)
——課改是什麼
專家認為:
觀點一:課改是一個鳥籠。
人類有十個不可抗拒的心理,如破窗效應、羅森塔爾效應等,今天我講《鳥籠故事》,兩個人打賭。A對B說:“如果我送給你一隻精美的鳥籠,請你掛在客廳之中,那麼你一定會買一隻小鳥。”B將這個空的鳥籠拿回家掛在客廳之中,結果不斷有人問“你的鳥怎麼死了?”“你什麼時間買一隻鳥啊?”, B不斷給人解釋:“我從來都沒有養過鳥,我也不想買。”問題又來了:“不養鳥你買鳥籠幹什麼?”最終B累了,就真的去買一隻鳥。啟示:①課改就是一個鳥籠,見或不見,都在這裏,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事實,是非改不可的。②鳥籠邏輯的是一個慣性思維,有籠就有鳥。課改目的是要打破慣性思維,培養創新思維。③我們要討論的不是買不買鳥的問題,而是如何把鳥養好?這是我們生存的職業更是我們追求的事業啊。就像成毅說的:一生隻做這一件事[M](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年04月。),而且要專注,因為隻有專注才能專業,隻有專注才能造就成功。實現專注有四個步驟,即目標、計劃、行動、堅持。
觀點二:課改是一個不成熟計劃的提前執行。
《鳥類世界》一書中說,有一種海鳥,要飛越太平洋,嘴上銜了根樹枝,飛行時,它把樹枝銜在嘴裏;累時,它把樹枝放在水麵,然後站在上麵休息;餓了,就站在上麵捕食。給我的啟示是:改革不要一味強調所有的條件都要成熟。但是必要的條件還是需要的,譬如樹枝。課改就像一條船,雖然出海了,但是它走的是一條沒有航海圖的路。有的時候,船長和水手是不配合的;有的時候,船長駕駛的還是一艘漏水的船,所以說,課改是一次有計劃的旅程,但它是一個不成熟計劃的提前執行。
觀點三:改革並不是專家的事,是大家的事。
加拿大學者邁克爾?富蘭的《變革的力量》,主要講:為什麼需要改革?需要怎樣的改革?怎樣改革才有效?改革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充滿很多的未知。改革不是自發的,需要有推動力觸發的因素。改革未必帶來進步,但要帶來進步必須通過改革。改革不能搞集權,集權不能推進;也不能搞分權,分權走向無序。每個人都是改革的動力,所以,改革並不是專家的事,是大家的事。
那麼,我們怎麼辦?八個字——熱情參與,冷靜思考。
二、思路:聽唱新翻楊柳枝——自悟與自建
——課改改什麼
(一)專家的思路(設計):課程改革有三個層麵——課程標準、教材層麵、教學層麵。
(二)我們的思路:
1、內容:做什麼?兩個 “領悟”。
——領悟課改目標
——領悟校本研修的價值與特征
(1)校本研修的核心價值是發展教師
(2)校本的含義:基於學校、在學校中、為了學校。
(3)校本研修的價值: 校本研修——改進實踐——提升質量——成長專業——職業幸福。
(4)特征——
一個宗旨:持續改進教育實踐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兩種意識:研究與發展兩種意識是思想基礎。
三個要素:實踐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三要素緊密結合,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四個步驟:主要采用行動研究的“問題——設計——行動——總結”研究步驟,循序而行,循環往複。
五種方式:研修方式多種多樣,其中敘事研究、反思研究、課例研究、專題研究、課題研究,五種方式最為常用,可自主選擇、拾級而上。
(5)校本研修的目標——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改進實踐)和提升教師專業水平(成長專業)。
(6)實現校本研修目標的路徑——聚焦課堂(深入領悟課改目標,切實轉變教學方式)和練就能力(著力鍛煉教學能力,下力鍛煉研究能力)。
2、操作:怎樣做?“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定位決定地位、理念決定道路、態度決定成效、細節決定成敗”(上海交大教授餘明陽語)。
我們要以校為本,自己思考,采取“拿來主義”,構建自己的管理模式。例如:我們經過認真研究,決定分三步走,又稱“三部曲”。
第一步是基於課改懵懂期的新課程入格研修。首先解決的是教學理念和行為轉變問題,明白課改改什麼?如何改?第二步是基於課改探索期的課堂教學有效化研修。要解決的是課程資源的整合、教學設計的優化,教育方法的優選,明白如何把課上好?怎樣上得有效?第三步是基於課改發展期的課堂教學高效化研修。目標是構建立體化、大容量、快節奏的高效課堂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能力,打造科研型教師隊伍,明白我們到底教什麼?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3、管理:達到什麼水平?
內容——課程建設與管理、教學常規管理、過程與質量監控、校本研修管理(校本研修另有專題,本專題隻著眼於麵)。
思路—— “一、二、三、四、五”基本模式。即:
一個聚焦——課堂。聚焦的基本問題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包括有效教學的方向性—有效教學的操作性。操作點: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研究。
兩個關注——關注學生:體現 “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理念;關注教師: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三類課程——要開足開齊。基礎型(國家)、拓展型(校本)、探究型(綜合實踐)。做到“三個不得”:不得隨意調課、變化或異化課程計劃中規定的科目,不得隨意增減課時、不得利用課餘時間安排大麵積補課。
四個層麵——即進行過程管理的四個層麵——教務處、教研處——年級組——教研組——備課組。
五個環節——即備課、上課、作業練習、反饋輔導(含培優補差)、測試評價五個教學環節要加強落實。
三、問題: 長使英雄淚滿襟——無奈與突破
——課改探索過程中出現的兩個問題及原因(第一階段)
課程理念很超前,實際教學很落後,一個是認識問題,一個是操作問題。
(一)認識問題
本次的課改有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習方式有三個基本的緯度,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所以我們提倡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但老師在具體操作中,到底怎樣探究?怎樣合作?或不知所措、或流於形式。大家有沒有注意這三個維度是循序漸進的、最關鍵的是合作。
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做的實驗:……
啟示:應循序漸進,自主探索,分工配合。內容太淺,沒什麼可探究的,太深,活活餓死。探究是有探究點的,合作也是有合作點的,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探究的,內容的載體很重要。(“最近發展區”理論)
什麼是合作?如果X+Y=1這裏X\Y分別有無數的解,其中,X\Y分別=1時,不存在合作
合作是要放棄掉一部分不利於合作的情況的。第一,合作是要遵循規則的;第二,合作是要明確職責的;第三,合作是要形成合力。現在的社會無處不存在合作。合作有兩種情況可能發生,一種自己能做,但時間來不及,為了做得更好而合作,另一種是不得不合作,一個人幾乎沒法做。合作也是一門藝術,要找合作點。
(二)操作問題
大家知道PDCA操作程序嗎?
P——計劃
D——執行;
C——檢查(檢查出來三種情況:經驗、教訓、問題:什麼是問題?問題就是你期望的東西跟你體驗的東西之間的差異。然後是分析解決,決策調整);
A——調整,怎樣把教師的經驗常規化(經驗很重要,是不可複製的,教師的經驗是課程改革的原動力),理論怎樣在經驗中被證實,規範好,形成製度?
要把感性層次上的文化享受(功能)和理性層次上的文化體驗結合起來(理念)。如:……
我們的問題是:第一,理想中的課程與實際的差異。第二,師資跟不上。第三,評價製度跟不上。第四,課程資源跟不上。歸結起來,主要問題是課程的領導問題。PDCA問題,考驗校長的課程領導力。課程領導解決教學有效問題。有效教學是教師的問題,是教師課程教學執行力的問題。 (兩力是問題的根本原因)。
(三)校長的課程領導力
(何為?)課程領導是學校以校長為代表的行政首長在學校課程開發建設過程中,對教師的引領、導向和重要指導。
課程領導力就是校長在引導和率領教師進行課程改革和課程建設的能力,這是校長的專業修養和人格魅力之所在。它體現為校長的思想力、課程知識修養、調動激發教師的內驅力,積極投身課程建設的能力。
(為何?)課程領導、課程領導力的內涵決定了校長領導課程應該做什麼。
《上海教育》認為:課程領導力,主要是指校長領導教師團隊創造性實施新課程,全麵提升教育質量的能力,是一個校級團隊決策、引領、組織學校的課程實踐的控製能力。
(如何為?)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張民生認為,校長的主要工作有六項:第一,規劃學校的發展願景和課改方案;第二,學校課程的建設與管理。第三,組織合作的教師團隊,引領教師專業發展;第四,促進學生全麵而有個性的發展;第五,與家長和社會溝通以取得支持;第六,把有效的經驗積澱下來形成製度,同時建設製度文化。
(四)教師課程教學執行力
課程執行力是一個比有效教學更大的概念,上海提的三力——校長的課程領導力,教研員的課程指導力,教師的課程執行力。執行力,概念來自企業,是團體組織或個體為有效完成某項目標而具有的技術和能力。推演出:課程教學執行力是教師團隊或教師個體有效完成教學任務實現課程目標的技術和能力。它是教育改革、課程改革能否順利進行的重要依據;它關係著教育目的能否實現、辦學質量能否提高的關鍵所在。課程改革靠各級領導?教研員?更重要的是靠老師。
教師課程教學執行力是實現教學目標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它包括:
1、教學執行力
課堂——點狀第一層級:把課上好。……
教學——線性第二層級:有效教學。……
2、課程執行力
課程——立體第三層級:課程創新。
(五)突破——策略:從實際出發,開展課堂教學有效化研修(第二階段)
(一)從實際出發:課程理念與教學實際結合
第一步課堂——第二步教學——第三步課程。
有效教學應該是課程理念和實際教學的完美結合。那麼,如何將兩者結合在一起?有一實驗:50毫升水,50毫升酒精,放在100毫升的量杯,結果瓶塞一塞發現少了,分子之間重新組合。
啟示:課改就是要尋找重新組合。比如庖丁解牛,給我們的啟示是做任何事要有針對性。有了針對性才有有效性。教學就像釘釘子,釘子的下去程度就是有效程度,教學一定要像釘釘子,不要像穿溜冰鞋,溜到哪,看到哪,一定要給學生實實在在的認知的收獲。
(二)有效教學的關鍵:改進教學方式
如何改進?
第一,對教師來說,優化教學結構,一是針對性,二是目標、過程、評價的一致性。
第二,改善師生關係,一是傳遞信號給學生,您對他的關注;二是您對他的期望,一定要讓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充滿無限的希望。
第三,對學生來說,要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一是有興趣,喜歡你的課,喜歡你,喜歡你的課堂,課堂上動是思維的動,心動大於行動;二是要讓學生有成功的體驗,讓好的學生知道有差距,讓差的學生有進步。
(三)有效教學,教師需要專業化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堂教學改進,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環節是教師專業化成長”,所以我們就去抓課堂,抓教師培訓,抓課程建設與管理。培訓、校本研修都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四、落實:要把金針度與人——指導與督查
教師以使命為本,教學以課堂為本,課堂以學生為本。
課堂——抓教學基本規範、教學基本要求、教學基本細節、教學基本環節。作為管理者,先要給教師要求和標準,也就是要求教師做什麼,達到什麼標準,即水平要求。然後再做好過程督查。
(一)教學基本規範——就是我們說的《教學常規》。……
(二)教學基本要求——有對教學目的、內容、過程設計與重組的要求,有對教師基本功、教學效果達成度的要求。
重點要求教師要注意五點:
1、教師要有積極的動機(Motivation);
2、要有專業的知識((Knowledge)(什麼是專業?專業就是要有學科背景、有學術視野、有技術標準、有理性判斷,還要有態度);
3、要有嫻熟的技能(Skill),比如溝通表達,傾聽是聽別人說,溝通就是把我的想法告訴別人,要選擇合適的時機;要想好預案;要頻道互通;要換位思考。表達也很重要,作為教師有十二項修煉:讓你的聲音引人入勝,讓你的語言妙趣橫生,讓你的眼睛傳神豐富,讓你的表情神采飛揚;讓你的行為規範專業;讓你的學識有如湧泉;……心靈、人生、氣質等等,其中前四項就是有關“表達”。
4、要快速行動(Action);快速行動是種修養。(劉良正、學校教師)
5、要有良好習慣(Habbit)。教師三個角色,教育管理,學科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很好,習慣不好等於零。這五個方麵即MKASH原則。
課改,您能走多遠,學生才能走多遠,您的思路是學生努力的方向。教師的思路含兩方麵:一是眼界的開闊,思維之火可以燎原,目前是引橋過長,主橋過短;二是不斷的反思,反思與反省是有區別的,反思是向前看,告訴你我還可以做得更好嗎?反省是向後看,什麼沒做好,隻是自我檢討。反思是西方的詞,反省是中國的詞,我們現在是用西方的詞做中國的事。課堂是課程的具體表現,是課程改革的源頭。所以要多做反思。
教師要做到四個要:一要想得清楚,二要說得明白,三要做得實在,四要寫得準確。作為一線的骨幹教師,我們要把觀察、思考作為職業習慣,把研究、表達作為基本工作方式,不做轟鳴的事情,要做共鳴的事情。我們不要去爭第一,而是要倡導唯一。可以有過錯,但不要錯過。現實不等於現在,看破更重要在突破。做而有道,坐而論道。用證據(文字、圖片、案例)來支持教研,用項目來組織教研。沒有證據,拿出的隻是意見,沒有理論,拿出的都是碎片。金剛鑽——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作用。
(三)教學基本細節。
何為細節?細節就是那些看似普普通通的,卻十分重要的事情。教學細節就是教師細小的動作、簡單的話語、細微的表情等。
課堂教學中有哪些細節?鄭金洲的《課堂教學的50個細節》(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有詳細的敘述。
課堂,是教師展示自身生命價值的舞台;教學,是教師職業活動的主要存在形式。教師課堂中的一舉一動,教學中的一顰一笑,都傳遞著這樣或那樣的意義,有著各不相同的意蘊。鄭金洲所選取的50個細節,在當今的課堂上司空見慣,許多行為在一些教師看來理所當然,根本不存在什麼問題。如:眼花繚亂的多媒體、用手擦黑板的老師(於漪——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師人格為依據:智如泉湧,行可為表儀者人師也。)、課堂上的異口同聲(問題難度—不能看出效果或問題)、廉價的掌聲(三擊掌)……
辦法:課堂上要強主幹弱枝節重細節。
(四)教學基本環節——備課、上課、作業練習、反饋輔導、測試評價。
課堂教學基本環節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載體。……
重點是備課和上課。講有效教學,也要講備課和上課,課備好了,也就是有效教學設計設計好了,教學設計好了,課也應該上的有效。
環節一 ——備課:簡單問題豐富化。
備課要做到“三於”:勤於課前,懶於課上,思於課後。
1、備課備什麼?要先備思想。為什麼備課?上課。上課幹什麼?培養學生。培養什麼樣的學生?培養學生的什麼?當下學生的缺失是什麼?能把學生的缺失教好才是真正的好老師。
——中國學生的問題在哪裏?
中青報2011年12月5日刊登了一篇題為《應試套路對付不了美國高考》的文章,
中國學生SAT(學術能力評估測試)的平均分數為1213分,美國學生SAT的平均分數為1509分,差距高達近300分。
——差在哪裏?
這300分的差距主要來自哪裏?中國學生最大的問題出現在“比較和評價論點”這類題型中,因為這類題目需要學生剝離表象去探求文章的“前提假設”,同時對比不同作者的觀點。這種“比較與評價”乃“批判性思維”的核心。
結論——差在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閱讀和寫作,中國學生整體欠缺有效的思維能力訓練,這也是目前限製中國學生學術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美國教育要什麼
SAT考查的是學生的學術英語能力,重點是批判性思維的能力。SAT中的critical reading意為“批判性閱讀”。美國英語教育培養的是求異思維。
——今天我們的教育要什麼
我們的閱讀題有“標準答案”,學生即揣摩出題人的用意,而不是表達考生自己的見解;作文講究的是套路、模板,學生隻要占有“作文攻略”之類的書,就足以應付。
結論——中國教育培養的是應付“標準考試”的能力,是求同思維。
做法——國內培訓機構從技巧和知識入手培訓,簡單采用背單詞和大量做題。
問題——拿SAT當高級托福,不顧SAT本身對思維能力和文化背景的要求。如:新東方:目標就是拿高分。從解題技巧入手,專門對付考試,技巧是可以速成的,但批判性閱讀能力是不可以速成的,文化是要積澱的。
效果——所以培訓效果普遍不理想。
原因——事實上,技巧性能力是可以在短期內靠“強化訓練”速成;“批判性思維能力”屬於素質性能力,需長期積累,無法以急功近利的態度去獲取,應該從小就開始培養。
——我們原本不是這樣的
梁啟超《作文入門》關於中學作文有兩個重要主張:一是用討論式講授——即沒有“標準答案”;二是論辯文分兩麵做——即防止走極端。梁氏的見解與今天美國閱讀教學不謀而合。相通——不分國度、年代和文化背景。所以說備課先備思想。
2、備課要明確標準。
專家評價教師的標準——
腦中有綱(標準)(課標是對課程的宏觀的立體的把握)
胸中有本(教材)(一位優秀的教師上課絕不會看書教書,而是看人教書,看學生教書。…… 二是對國內外各種教材作比較研究)(蘇版語文就比人教版的好)(美國的語文教材——從中看出它的價值取向)……
目中有人(學生)(是基於學生的教學,就是了解學生的實際狀況;是為了學生的教學。……)
心中有數(差異)(總分的差異、學科的差異。……)
手中有法(方法)。 “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孔子說:“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複地給他舉例了。”為什麼“不複”?說明方法不好,也可能是你舉的“一”可能有問題, “一”是原有的知識或者說是舊知識。新舊銜接不好,有方法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內容的問題。
我們要求老師至少要做到:
——三個明白:一是您自己明白了嗎?——與文本的對話(文本解讀);二是學生明白了嗎?——科學性;三是學生容易明白嗎?——藝術性
——三個把握:一是對教學對象的把握;二是對教學內容(教材)的把握;三是把內容與對象聯係起來的把握
3、備課宏觀步驟:三個轉換(學校——學科——課堂)
第一是把學校教學變革中一般的、共同的價值觀,轉換為學科教學獨特的育人價值和總體目標;(如以學生為本,怎樣落實到學科)
第二是把學科教學獨特的、總體層麵的育人價值和目標,轉換為學科教學中不同內容的具體的育人目標;(學科缺乏的東西,)
第三是結合學生現實狀態和發展需要,轉換為對應的階段性目標以及課型設計。(比如這個禮拜或這堂課我教什麼)
具體講:三個轉換就是備課第一步:設置目標
基於頂層目標——學校
轉化學科目標——學科
設計教學目標——為本班學生設計的、具體的、有彈性的目標,是前後銜接,而不是割裂的。
備課第二步:選擇資源。重新選擇已有的課程資源(不能機械照搬教材、教參)
激活課程資源——
書本知識與社會現實生活的溝通,
書本知識與學生個人經驗的溝通,
書本知識與學生生命實踐的溝通。
教師不再是被動的課程資源接受者,
要成為課程資源的重新組合者、開發者。(視野要更高)
例如:……
備課第三步:重新組合課程的實施策略。
完成教學過程需要兩條線:
一是教學步驟的呈現,這是明線;(做什麼)
二是教學策略的選擇,這是暗線。(怎麼做)
備課,需要對這兩條線進行預設,而預設的原則是多維開放。
4、備課的主要內容
①宏觀備課
學什麼——課程內容
學到什麼程度——課程內容的深度、廣度、長度(學多長時間)
需要多少時間、需要怎樣的空間——課程學習的條件(例:物理在教室上課,不去實驗室上課)
用什麼方式學習——完成課程學習的有效方法
學生如何組合——組織教學的策略是(分層還是不分?)
如何評教、如何評學——課程評價
②微觀備課——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設計主要兩個方麵:教什麼?怎麼教?
教什麼:(三個欄目)教學任務(教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難點。教學目標——老師要幹什麼?目標確立的依據在哪裏?來自學生;來自教材;來自教師。這樣教學是否符合學科特點?(不能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是否符合課標(三維目標)?
怎麼教:教學設計與教案是有區別的。教學設計主要談思路(內容、方法兩個維度,用教學流程圖反映教學設計的思路,適合的就是最好的),教學設計強調科學性。
要求教師做到五個字:清——看清學生,認清趨勢;準——要求要確準,內容要選準;當——方法得當、節奏適當;實——學術要紮實,目標要落實;活——學生學得快活、教師教得靈活。(一學易中天,一學許三多。)
到底教什麼?
——教教材:
教材裏有什麼就教什麼, 教材裏怎麼說的就怎麼教。後來發現不對啊,教材有錯誤啊。《老師的謊言——美國曆史教科書中的錯誤》,我們的政治教材說:紙幣沒有價值尺度、貯藏手段、世界貨幣的職能。隔幾頁有說:美元、英鎊、日元等紙幣有世界貨幣的職能。——前後矛盾(湖北十堰鄖陽中學董豐均為糾正教材錯誤研究金融學7年。他曾不問對錯的27年。)
——用教材教:(用教材教人,不是教書)
不是教材裏有什麼就教什麼,而是學生需要什麼才教什麼,不是根據教材的結構來選擇教學的結構,而是根據學生學習的心理結構和行為規則來決定教學的結構和規則
——教學內容處理:分清楚——
什麼是學生已經懂的——檢查。
什麼是學生不懂但自己看教材可以懂的——概括與提煉 。
什麼是學生不懂、看教材也不懂通過合作學習可以弄懂的——討論與交流(這就是合作點)。
什麼是必須老師講的——講授與闡明。(“最近發展區”理論”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相似,憤是想要明白而又明白不了。悱是想說說不出來或說不清楚,憤、悱的狀態是啟、發的條件。不到憤、悱的狀態,你不要去啟發。這是教學策略——不要輕易地把答案告訴學生,也不要過多地替學生思考,更不要給學生灌輸標準答案。)
什麼是老師講了也不懂必須通過實踐才能懂的——活動設計與示範。
——教師語言三境界
第一境界:想得清楚,說得明白,使學生聽得懂,說得出;
第二境界:聲情並茂,傳神動聽,使學生身臨其境,如聞其聲;
第三境界:話語有限,其意無窮,使學生充分想象,思也無涯。
最基本的三點要求:想得清楚——招聘教師:筆試,能把題做出來就能想清楚;講得明白——麵試:去跟學生講,學生能聽懂,說明能講明白,陳浸潤…… 第三,語言要簡潔——孔子: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內涵; ②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譯:孔子說:“我想不說話了。”子貢說:“你如果不說話,那麼我們這些學生還傳述什麼呢?”孔子說:“天何嚐說話呢?四季照常運行,百物照樣生長。天說了什麼話呢?”
我們少講——讓學生動起來,玩起來——學生會做的(如手機、電腦我們玩不過孩子的)
國外一個實驗:研究者發給實驗班新的教育產品“電子閱讀器”,沒做任何說明,隻是每周讓學生在固定的教室內玩上一節課,既沒有活動設計,也沒有教學目標安排。
內在道理:讓學生們在無束縛的情況下,使用新設備、新教育產品,自行產生學習行為,甚至形成學習模式,杜絕過多的幹預和預設。
現行的小學計算機課本,用一個章節,把剪切比喻成剪刀剪下來,粘貼比喻成膠水粘上去,複製比喻成複印機複製文件。——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
此外,關於小組備課——集體備課主要應該研討什麼?我認為要解決五個問題就行了:一是明確課標的要求,二是領悟編者的意圖,三是理清教材的結構,四是設計教學的思路,五是精選練習的題目。
小結:備課,要做到“簡單問題豐富化”,需要有全方位的儲備(專業的厚度 、認識的高度 、知識的寬度、理解學生的深度)。
“教學參考書畢竟是別人的勞動,隻有自己的勞動所得才是帶著生活露水的鮮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學生才容易和你交融。教出自己個性的時候,才是學生收獲最大的時候。因為,教育事業是創造性的事業。”(於漪語)
環節二——上課:從豐富到簡單
(講四點:明確基本標準、確定實施取向、采取多元模式、有效的教學活動設計)
1、明確基本標準。
華東師大葉瀾教授:好課的標準——“五個實”
紮實的課(有意義的課),
充實的課(有效率的課),(效率高,有水平要求)
豐實的課(有生成性的課),(有對話交流)
平實的課(常態下的課),(每天上的課,你要天天聽學生的,你才會提高)
真實的課(有待充實的課)。(於漪我上了一輩子課,上了一輩子令人遺憾的課)
顧泠沅——
按照“以學論教”的原則,對一節課的評價可以簡化為如下準則:學生——
該聽的聽了沒有(傾聽),該說的說了沒有(表達),該想的想了沒有(思考),該做的做了沒有(實踐)。
課堂三聲——有一個學生說,他在課堂希望聽到三種聲音,掌聲、笑聲、辯論聲。
掌聲:深刻與精辟——有感悟。講授《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老師講到規律的四個特征,要求學生分清規律與現象的區別與聯係時,天上烏雲密布,閃電不時劃過長空,響亮的雷聲接二連三。學生的注意力頓時轉向了教室外,教室內一片嘈雜,教師心裏一陣不快,於是靈機一動,迅速提問一個學生:請你用剛剛學過的關於規律的知識分析教室外的雷電。
學生回答: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後聽到雷聲,這是一種自然現象,隱藏在其背後的規律就是光速遠遠大於音速。
全班同學熱烈鼓掌。學生們的注意力從教室外回到教室內。
笑聲:生動與精彩——有興趣。有一個英語老師,情人節,學生正熱烈談論當年流行的“藍色妖姬”。有同學感歎:藍色真美!出汙泥而不染。
老師心生一計,在黑板上寫上:Blue.
師:what does “blue” mean?(blue 是什麼意思?)
生:藍色……
師:Does it have other meaning?(它還有別意思嗎?)
生:憂鬱(少數人回答)
師:Blue在英語中還有一個意思——高貴。歐洲的貴族便往往被稱為“blue blood”(藍血),所以我們說高貴的人往往是憂鬱的,他們總是不開心。要開心,就得做窮人,所以叫“窮開心”。
學生嘩然。
師乘勝追擊:Blue還有另外一個意思——淫蕩。所以Blue book其實就是企業管理書籍。
學生驚異。睜大眼睛。
師:你們說,在中國文化中,高貴是什麼顏色?(文化比較)
生:企業管理!皇帝的龍袍,宮殿的顏色都是企業管理的!
師:很好,中國文化中,什麼顏色表淫蕩?
生:企業管理……啊?
師:哈哈,原來普天之下,高貴的偏偏就是淫蕩的!
學生不僅記住了單詞的意義,而且引發了文化的思考。
辯論聲:啟發與探究——有參與。稚化教師自己的思維,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聰明。
課例:初中生物第一課
教學內容:生物的定義和判斷標準。
教學預想:內容淺顯,方法單一——就概念說概念,一石一鳥。
結果:不可能靠實驗吸引學生,枯燥。
有辦法突破嗎?
美國中學生物老師薩拉——
薩拉這樣開頭:
“太陽——是活的麼?”——漂亮
學生:“是活的!”“肯定不是!”互不相讓。另有學生,不知所措。
薩拉讓學生按主張分組。
主張“不是”的A組,站到教室左邊。
主張“是”的B組,站到教室右邊。
拿不定主意的C組,站中間
5分鍾組內磋商
然後薩拉請A、B兩組對陣,向C組發動攻勢,讓他們輪流逐個發言,盡最大努力說服C組加入自己一方。
孩子們使出了渾身解數。
A組學生:想想看,太陽怎麼會是活的?它會喘氣嗎?會走路嗎?會說話嗎?會想事嗎?
B組學生:植物是活的,你覺得它會想事還是會說話了?
A組學生:哈哈,豬籠草就挺會“想事兒”的,粘蒼蠅吃還不聰明?
B組學生:太陽會發光發熱。沒生命的東西,比方石頭,就不會發光發熱!
A組學生:嘿,煤一點著不也會發光發熱,你不會認為它是活的吧?(有人小聲附和:還有微波爐!)
B組學生:太陽是恒星,恒星總有一天會“死”,變成白矮星和黑洞什麼的,既然會死,現在想必是活著的嘛!
A組學生:手機要沒電了咱們還說它“死了”呢(英語裏沒電用“dieoff”這個詞),難不成你覺得你的手機這會兒是活的?
A組學生:生物都會繁殖,太陽可不會生小太陽!
B組學生:誰說生物都會繁殖,騾子會嗎,獅虎獸會嗎?會嗎?
……C組漸漸分化著,不少學生加入了他們讚同的一方。
但也有不肯輕易屈從的中堅分子。他們覺得誰都有點兒理,但都還不夠充分。
一個C組小姑娘嚴肅地問:你們爭太陽是不是活的,“活”的標準又是什麼呢?
才準備鳴金收兵的對陣雙方頓時又來勁兒了:
  A組學生:活的就要會呼吸,會繁殖。
  A組學生:會新陳代謝!
  B組學生:活著要和周圍有能量交換。
  B組學生:會死的東西才算活著!
  ……
教師:不失時機地收了網:爭論的焦點其實不是太陽,而是“活”的判斷標準。A組的“活”,是生物學標準,B組的“活”,是天文學標準。
學生:當教師說到“能夠繁殖”這條標準時,爭上了癮的孩子們又逮著機會了:“是生物就會下崽兒嗎?那騾子跟獅虎獸它們隻能算非生物嘍!”
教師:被逼得“走投無路”的薩拉笑著“投降”,反手又傳一招:科學分類標準本來就是人定的,大自然那麼複雜,人定的條條框框難免會有漏洞,有例外!
她這張網捕到的“鳥”裏,生物學的生命標準不過是最小的一隻。
更主要初中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在課堂上迅速提升——
一是對聯想能力和類比推理的訓練。學生們相互反駁的那些理由,從兩個相距較遠的“類”中迅速抓出共同點(比如騾子和太陽都不能繁殖),作為類比推理的起跳台。這種遠距離聯想配合類比推理,正是許多創新的開端。
二是對傳統科學觀的挑戰。傳統的看法辯論可能一方勝出,暫時成為聽眾眼中的絕對權威。勝出的認知會被寫入教科書。
但科學爭論又往往沒有永恒的勝出者,也總會有不能完全被說服的“C組”人士。就算寫入教科書,也不是蓋棺定論,新證據會帶來新質疑,爭論雙方可能“兩輸”,也可能“雙贏” ;戴了多年“輸家”帽子也未必永世不得翻身。
課堂辯論濃縮了人類科學曲折前行的曆程,這種“不確定”的體驗,比“確定”的知識點更重要。
三是麵對爭議時溯源的思路。
這門課,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乃是用科學思維裝備學生的頭腦,而“生物學的生命標準”不過是達到終極目標的一次性載體。繞過熱鬧表象,將劍鋒直指判斷標準的差異。若僅考知識點,這些學生的成績未見得強於按“一石一鳥”法學習的學生。這節課,區別不在當下而在日後。我們就是需要這樣的課堂。(唐小為:太陽是活的嗎?文彙報2012-9-10)
學生心中的好教師:好教師就是在課堂上顯得比平時更漂亮的人。老師,你微笑時最美。魏巍《我的老師》:以兒童的眼光和心理回憶了他的小學老師蔡芸芝溫柔美麗慈愛偉大。“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敲在石板邊上,大夥笑了,她也笑了。”西方教育諺語:教師就是麵帶微笑的知識。
教師為什麼要把自己打扮成教科書式的?
詩人楊健:現在中國人的表情都是數理化的表情、管理者的表情、老板的表情、車間主任的表情。過去那種經過真正的中國式文明教育的表情消失了。……那種土地的表情,那種淳樸的東西,真的在消失。現在中國的教育是沒有心的教育。【轉引自鄧誌偉.每個兒童都是詩人.《教育參考》2010-4(24)】
2、確定實施取向
美國課程論學者辛德爾歸納出課程實施的四種取向:得過且過取向,忠實取向,調適取向,創生取向。
在課程標準的執行上我們要采取忠實取向。
在教材運用上要采取調適取向。“用教科書的教師是很懶的教師”法國很多教師不用教科書,而是用自己編製的講義。台灣黃炳煌說,在方便麵(或速凍食品)未問世前,每個企業管理大都會烹煮食物,方便麵問世後,由於價格便宜、方便,人們的烹調技術逐漸退化。長期食用,不但缺乏營養,也會使人失去胃口。教科書問世前,每位教師都會編寫教材講義,教科書出現後,教師完全依賴教科書,自行編寫教材的能力退化了。依賴教科書教學,學生學習內容單一,且無個性化、針對性。我們要的是多元豐富,就要自己編講義。
在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上采取創生取向。
到底怎麼教?
商友敬:你不會讀書,我教你讀;你不會寫文章,我教你寫;你不知道這本書好,我講給你聽;你不知道這篇文章的缺點,指點給你看。
重心在哪裏?
——教學生學
教的內容:教學生如何學習;
教與學關係:教要依據學。以學定教。
教的目的:教是為了學,即為了學生更想學、更會學以及學得更好。
課改的核心要素是什麼?培養學生對學科的熱愛。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一個學生沒有愛上一門具體的學科、一個具體的科學知識的領域,那就沒有個性的智力充滿性和精神生活的豐富性。
如何培養學生對學科的熱愛?我認為必須具備兩點:知識功底和教育境界。蘇霍姆林斯基說:哪個學校裏有一位優秀的數學教師,數學就會成為學生最喜愛、最感興趣的學科,就會在許多學生身上發現傑出的數學才能。如果學校裏新來一位有天才的生物教師,那麼你等著瞧,兩年之後就會出現10個稟賦高的少年生物學家,他們愛上了植物,在學校園地上入迷地進行試驗和研究……
教師有功底就有絕活,有絕活的老師,往往有深情,有真氣。
地理老師徒手將中國地圖連帶省份劃界一起畫得惟妙惟肖,還可以將世界地圖連帶國界畫得惟妙惟肖。地理就是地上的道理,如果沒有空間思維和平麵轉換能力,地理永遠學不好。
創設於1952年的美國國家年度教師獎,是美國曆史最長、聲譽最高的教師獎項,獲獎者會受到美國總統在白宮的接見。2011年,馬裏蘭州的化學教師米歇爾?謝爾在眾多傑出的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是因為謝爾老師具有愛的能力——讓所教的學生熱愛老師,愛老師教的這門學科,愛更多可愛之人,愛更多可愛之物。
教師有境界才會有真性情。周國平《人生哲思錄》中有句話: “所謂真性情,一麵是對個性和內在精神價值的看重,另一麵是對外在功利的看輕。”
錢理群說:“牽著中小學學生的手,把他們引導到這些大師、巨人的身邊,互作介紹以後,就悄悄地離開,讓他們——這些代表著輝煌過去的老人和將創造未來的孩子一起心貼心的談話,我隻躲在一旁,靜靜地欣賞,時時發出會心的微笑……就為這個瞬間,無論付出什麼代價,都是無怨無悔的啊!”貼切地描述了教與學的關係,在不知不覺中教會了學生學習。
教師的作用就是於無向處指向,於無法處教法,於無疑處生疑,於無力處給力,於徘徊處點撥。(錢理群任教五十年,在2012年教師節前夕宣布“告別教育”。從北大退休後,他投身中學教育十年,試圖“改變人心”,卻得到屢戰屢敗的結果。他說,今後他會在“教育之外”關心教育。“—切不能為應試教育服務的教育根本無立足之地。”2012年教師節前夕,在北京“尋找來自—線老師的聲音”座談會上,老教師錢理群表達了“告別”教育的意圖。)
3、采取多元模式。
何謂學習、何謂教學?
認知主義:學習是知識的獲得——教學是知識的傳遞
行為主義:學習是反應的強化——教學是基於操練與練習的訓練
建構主義:學習是知識的建構——教學是創建學習環境
——我們要打破單一,采取多元模式。我們追求的理想課堂範例:
一是引導爭辯的課堂
爭辯使智慧的火花碰撞、交彙,思想馳聘四海,翱翔藍天,學生的靈性、個性飛揚,爭辯的過程是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提高的過程。(奧巴馬開學演講)
二是充滿疑問的課堂。
設計合理的教學懸念,激發學生思維的動機,誘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實現師生間與生生間思維的互動,著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理性思辨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走出非洲》
我們要培養學生質疑問題的能力。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也說:“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是讓學生提問題。”並且學會:
識別問題——什麼是真問題,什麼是偽問題
提出問題——提出新的問題,從新的角度看事物,創造性。
解決問題——求出問題的解或確定問題無解。
三是走向生活的課堂。
知識本身沒有意義,知識的意義體現在知識的應用之中。陶行知認為,“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智慧的課堂需要向生活世界回歸。
法國老師教“人要有同情心”一課的故事。脫下外套,隻手穿衣——形成看法:任何人在特定條件下,他都可能需要幫助,需要關心的。讓孩子們坐上輪椅去外麵兜一圈,一出校門孩子們心靈受到震撼。我們的學生需要擁有感恩、同情之心啊。一句簡單的“媽媽洗腳!”不知打動過多少人啊!
要追求課堂教學效度——
即時短效——三高:教學目標達成度高(課堂學習活動講求效率)、學生的參與度高(學習情態是積極、高漲的)、學習的幸福度高(學習體驗是真切、健康的)。
長效——三化:知識與技能的結構化、過程與方法的體係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理性化。
四是喚醒智慧的課堂。
課堂需要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知識的彙聚、思維的碰撞、思想的交鋒、情感的融合,用一個智慧的生命去照亮許多的智慧生命,用一個智慧的心靈去喚醒許多智慧的心靈。知識點——知識鏈——思維——習慣。
台灣黃炳煌——
打高爾夫球——隻要自己打得好即可
打網球——還要留意對方,有來有往
打籃球——還要兼顧團隊成員的合作
一些教師采用“打高爾夫球”的教學法——隻管自己講,不顧及學生反應——有去無回。好一些教師還會鼓勵並注意學生反應。更好的教師還會鼓勵學生團隊合作
例如,教師問:“一個春天的夜晚,一個久別家鄉的人,望著皎潔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鄉,於是吟起了一首詩。這首詩是什麼?”
一個學生答:“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老師的標準答案為“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功力不夠啊!這樣的老師已經不適應現在教育形勢的發展,但這樣的老師現在少嗎?所以,各位校長任重而道遠啊!
——如何借鑒名校的教學模式?(結合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和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付校的“後茶館式教學”說明,結論:舉一反三,不拘一格,不能用一種模式包打天下。)
4、有效的教學活動設計。怎樣來設計教學活動?我們要求:一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能引發學生思考。教學活動過程是問號、句號、再問號,結尾是畫龍點睛,而不是簡單重複。
課堂上有三類活動:老師的活動,學生的活動,師生的活動。
那麼如何設計?
大家記得乘飛機的三種現象吧?起飛時很安靜,乘客與飛機靠機票連在一起,目的一致;飛行時間長,乘客昏昏欲睡;飛機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空姐服務,若不斷服務,長途也不會累;到達目的地,乘客立即興奮;我們的課堂也是如此。”
啟示:活動與教學目標相一致(起飛時的機票價值),時間不宜太長(不斷的給學生短程飛行,不讓他打瞌睡),教師的作用猶如空姐(指導有方,主導有度,培育有情,切實有效)。
課堂教學遵循:“興趣精講活動 評價”八字就是一堂常態下的好課。興趣是關鍵:聯程的飛機票最好,單程、返程的機票都不好,不斷的空中服務都是新麵孔,到達一個目的地都會興奮,我們不斷給學生短程機票,製定學生適合的目標,目標不斷變化,周期不斷變化(周期不宜過長,過長學生會鬆懈),方式不斷改變,讓學生不斷保持“興奮點”,不斷釋放出學習的動力和熱情。評價要有情,課改的關鍵是學生參與進來,願意不願意參與?是情感問題,用教師企業管理感染學生,企業管理來自對工作的熱愛,“大山不會向我們走來,我們隻有走向大山”即走進學生的心靈,課堂評價要充滿變化性和靈活性。
新課程提倡發展性評價。評價是手段,是工具,評價的對象是人和作業,課堂教學一定要讓評價有情。學生是有差異的,要評價有別、要評價有效。現在課堂教學最重要的是互動,即對話。教學互動是形式,實質是對話。目前互動自變量的是教師,因變量的是學生,今後互動自變量的應是學生,因變量的是教師。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堂,應該老師是背景,學生是風景。(尤其是雲計算的運用後)
教師要學點積極心理學,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秀才的三個夢”的故事,就是積極評價的例證,要不是店主積極的解夢藝術,他能中探花嗎?如果你有半瓶酒,積極的人會說,啊,我還有半瓶酒呢!消極的人會說,哎,我隻有半瓶酒了!積極的人,像太陽,照到哪裏哪裏亮;消極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想法決定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有什麼樣的未來。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一隻跳蚤放進玻璃杯,發現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達到它身體的100倍,如果再增加一些高度,跳蚤就跳不出來了。但是當你把一盞酒精燈拿到杯底,跳蚤熱得受不了的時候,它就會“蹦”地一下跳了出去。正如兵法上所說“置於死地而後生”。課堂上,教師就要在學生無法跳起的時候,給他一點推力,讓他跳起來。
評價是一門藝術。課堂評價追求的境界是“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總之,上課是師生對話交流的過程,教師要做到:全體學生與個別學生兼顧——學生(對象);個體學習與合作學習相容——方式;書本知識與生活經驗結合——內容。
環節三——作業布置。作業如膽固醇,適量,充滿活力;過量,阻塞血管。布置作業要考慮:與本節課聯係,杜絕重複性作業;如何進行指導,杜絕無效性作業;作業要有多樣,層次性,提倡思考性作業。
新民晚報曾刊登了一篇短文:……
結論:這個作業,就具有思考性和創新性,確實很有趣,一個作業改變了一個人的一生啊。
環節四——反饋輔導。
1、查缺補漏,小組合作:為什麼合作?效率最大化(幻燈片圖)。
怎樣合作?除了前麵講的合作原則外,學習小組建設概要注意:(1)小組規模——以兩兩成對的“四人學習小組”最為適宜。(2)小組劃分——“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原則。(3)小組座次——如果說從前成排成列的座次方法我們稱之為“插秧式座次”的話,這種新型的座次方法我們將其稱之為“方陣式座次”:
大組座次安排:(①②③④為各組組員號)
4 1 1 4
3 2 2 3
這樣的座次方式既有利於“一幫一”的學習小組互助,①號幫④號,②號與③號互幫,又有利於優生的發展:兩個學習小組的①號②號挨著,可合作解決拓展拔高的疑難問題,再者將相對差的學生隔開,從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班級的紀律,也創設了後進生轉化的有利條件。
(4)製訂合作細則——確定“一幫一”,努力實現“對對紅”。
(5)要有激勵機製——促進競爭動力。
……
(請查閱文章——關於學習小組建設的實踐探索)
2、培優補差,師生合作:以“教師三製”為提升點,促進質量提高和學生發展。
(1)教師崗位責任製。……
(2)學困生包幫製(即雙差)。……
(3)培優補差包抓製(此差實為邊緣生)。……
環節五——測試評價
1、測試。
測試之前——
測試原因——針對什麼(教學進程、學生學情)
測試目標——雙向細目(知識分解、能力分解)( 測試重點、分數布局)
誰來命題——拿來、一人、集體
如何討論——先看題,再論題;輕描淡寫,狂轟濫炸
審題校對——誰來執行、基本原則
審題基本思路至少包括——
有針對性嗎?
目標清晰嗎?
題目科學性如何?比例協調嗎?
答案正確嗎、答案是唯一的嗎?
題目符合當下要求、明天的趨勢嗎?
題目有新意嗎?題目是自創的嗎?
題目要有科學性——
天津市河西區教育局副局長孫惠玲給政協委員們出了一個“北京市2010年幼升小測試題權威歸類標準版”。
題目是:1到9九個數,按照要求給它們分類,比如“1、3、5、7、9”“2、4、6、8”是按照奇數、偶數來分,
那如果是1378、59、246是按照什麼將它們分為三類的?
一位委員發言說,“這是一個心理學的實驗嘛。1378是奇偶混搭,59是純奇數組,而246是純偶數組。”
他的答案被孫惠玲否定了,其他委員給出的答案也都被否定。
答案是——按照拚音來分的。
1378都是一聲,
59都是三聲,
246都是四聲。
測試之中
組織測試——真實驗證
推薦十種“興趣考試”方法——
(1)分項考試,綜合評價
例如:把語文考試分為說話、閱讀、背誦、作文和基礎知識等項目,並進行綜合評價。這樣,考試時間短,難點分散,有利於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
(2)砸了再考,考到優秀
學生考砸了,學校可允許再考一次或幾次,或者讓學生學習一段時間再考,記分數最高的一次。這樣,會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3)挑選考試,考出水平
打破一次考試一套試卷的框框,出幾套難易不同的試卷,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或喜好,選擇試卷。
(4)開卷考試,考出能力
開卷考試,學生感到新鮮有趣。教師應出綜合性較強的試題,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5)學生出卷,教師監考
學生出卷,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有條不紊地進行。在出卷的過程中,學生會清楚地知道必考的內容中哪些自己沒掌握,會努力迎頭趕上。
(6)分組考試,研究試卷
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分小組考試。教師還可以按學生的興趣將學生編成小組,考思辨性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7)合格考試,不排名次
試卷以考綱要求為準,學生基本能通過考試。不公布分數,不排名次,讓學生在愉快的情緒體驗中培養和發展自己的學習興趣。
(8)等級考試,逐步達標
像英語、計算機等級考試那樣,由一級考起,到二級、三級……直到最高級。按學科知識歸類或按知識層次出卷,把學習提綱提前發給學生,進行係統複習,讓學生逐步達標。
(9)競爭考試,激發興趣
競爭性考試,隻設優秀獎和優勝獎。競爭考試後,及時總結,綜合評價。
(10)保密考試,麵批試卷
采取保密考試的方法,師生二人共同麵批試卷,教師當時提出學生努力的方向和改進意見。這樣,會對學生有更大的幫助。
測試之後
測後講評——全班講評,個別麵談
麵向每個學生,針對每個問題,為明天負責
隻講答案,不講問題
隻講問題,不講原因
隻講原因,不講規律
隻講規律,不講方法
隻講大家,不講個別
如何改進——
2、評價(人、作業)
評價的目的別忘了是讓老師、學生發展。教學評價包括兩個方麵:一是評價學習——使之促進學生發展;二是評價教學——使之促進教師發展。
(1)評價學習——使之促進學生發展
評語(順便推薦博客中的評語)——
一忌:公式化,德智體美,優點缺點希望;
二忌:臉譜化,千人一麵,沒有個性;
三忌:公文化,語氣冷漠,“該生如何”;
一宜:麵對學生,如同促膝談心;
二宜:針對個性,寫入內心;
三宜:語言活潑,激勵感染。
黑格爾當年從神學院畢業的時候,他的老師給他寫過一則評語:
  “黑格爾,健康狀態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辭令,沉默寡言,天賦高,判斷力健全,記憶力強,文字通順,作風正派,有時不太用功,神學有成績,雖然嚐試講道不無熱情,但看來不是一個優秀的傳道士,語言知識豐富,哲學上十分努力。”
常州一中殷濤作文評語——
這分明是一位思想者智慧的閃光,讓我看到了你的企業管理與睿智,佩服!(思想深刻)
這是獻給生命的讚美詩,流淌著柔和而優美的音符。(語言優美)
企業管理是詩歌起飛的永恒動力,恭喜你已經擁有了它。(感情充沛)
謝謝你,讓我免費參觀了中華恐龍園。(描寫生動)
曲徑通幽式評語——
文筆令人拍案叫絕,如果再能打開思路,在形式上作一番加工,定會錦上添花。(文筆較好,但形式落入窠臼)
修辭將使你的文章在樸實無華之外,再收獲“生動優美”的桂冠。(語言是白開水)
一首動聽的歌謠讓成長的曆程充滿詩情畫意,但不能忽略標點——它們可是成長道路上的腳印啊。(標點不能忽略)
哲理式評語——
與其在黎明前詛咒黑暗,不如在黑暗裏迎接黎明。(勸勉學生直麵逆境)
過去,隻是一枚橄欖,可以回味,卻填不飽肚子。(告誡學生向前看)
真心的快樂是需要熱情的薪火和真誠的湯料慢慢熬製的。(告訴學生要追求真正的快樂)
可以想像,孩子交上作文的那一刻起,一定渴盼著看到老師的評語。不喜歡作文才怪!
(2)評價教學——使之促進教師發展。(評課)
前麵講了專家和學生評價課堂。(上課標準)
上海語文特級教師高紀良的“高氏評課法”——高氏評課法(高紀良):太湖石——瘦、透、漏、皺。
瘦——就是瘦而精。即,課堂上的核心知識,要求學生人人過關。即讓學生一課有一得,得得有聯係。(我的理解,一堂課的教學內容不宜安排得太多,且安排的核心內容要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所得。這樣的課才算好課。)
透——就是通透。指教師在課堂下吃透課標,充分了解教材確定目標,充分掌握本學科知識,充分了解自己學生的學習特征;在課堂上要講得有一定的深度,要把該讓學生掌握的知識講得透徹了。這樣的課才是好課。
漏——就是留白。就是課堂上把空間留給學生。一般來說,一堂課中,學生活動時間占80%,老師活動時間隻能占20%。(我的理解:隻有體現學生為教學主體的課堂,才算得上是好課堂。)
皺——就是課堂上要有波瀾,有起伏,有節奏感。(我的理解:這是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是教學藝術的具體體現。)
我認為常規評價課堂做到“三看”——
①看目標:
老師要幹什麼?為什麼有如此目標取向?目標確立的依據:來自課標;來自教材;來自教師;來自學生。是非判斷:是否符合課標?這樣教學科化、科學化化,還是否去學科化、科學化?價值判斷。
②看過程:
關注教學策略的選擇(自主、探究、激勵等等)。老師怎麼做的、效果如何?方式:例如教師講解為主:教師說什麼—— 教師為什麼說(不說行嗎?)。教師說得怎樣——流行判斷:學生多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多說,以教師為主體(潛台詞:沒有以學生為主體)——機械判斷。正確判斷:師生都是課程主體,將課堂還給老師和學生。
③看效果:
老師教得怎樣——看學生學得怎樣。從認知角度而言。從情感角度而言: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關注學生是否全員、全程和全身心地參與教與學活動、關注學生的交往狀態。關注教學目標的達成。關注課程資源的開發。過去,“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現在,新課程觀認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
關於教學反思,反思屬於教師自評,是評價的一種方式。大家可能常讓老師寫教學反思,那麼到底如何反思?要給老師確定反思的切入點,不能每節課都全麵反思。教學反思主要有六個基本點:
(1)預設的問題是否引起學生的回應和思考
(2)有否給學生留下思考的時空
(3)學生能講、可以講,教師講了或多講了嗎? (4)有否對學生的發言引起足夠的重視
(5)有否對教學重點進行小結合對學生學習行為進行評價 (6)有否發現學生學習的問題或使學生產生新的問題
還有就是說課,目的是讓別人更準確的評價自己的課。因此,說課要著眼於理性的引導(上之前說是預測性說課,準備教什麼,為什麼這麼教,出現情況怎麼處理;上完後說是反思性說課,原來想做什麼,現在實際上做了什麼,差異怎麼解決。從背景、任務、行動、結果四個要素說課)
PPT很重要,《別告訴你懂PPT》(北大出版社),通順的邏輯,精彩的表達。讓你的PPT講故事;讓你的PPT模板與眾不同;讓別人3分鍾讀懂你的PPT。
說課最重要的是說服別人,說明自己。我們是站在終點看起點,學生是站在起點看終點,學生就像螞蟻,是兩維的,我們的教學就是把學生從兩維拉到三維。
說課關鍵是理性地引導,說大不說小,說精不說粗。說課做到三、六、九。三分鍾把一件事情說清楚,把傾聽對象當成六年級水平,書麵報告(說課稿)最多九百個字。
五、培訓:羌笛何須怨楊柳——發現與培養
怎樣備好課、上好課?關鍵是教師素養。作為管理者要有敏銳的目光,不斷觀察發現教師的缺憾,有計劃、有步驟的培訓和培養。
教師的素養(分三個方麵:專業知識、教學技能、職業情意。)
成就精彩課堂,關鍵在於提升教師修養。教師應具備專門知識、特殊技能和職業情意,有深厚的專業素養,才有可能把一堂真正的精彩的課堂教學奉獻給我們的學生。沒有人能夠將自己沒有的東西奉獻給別人,南郭先生永遠做不了老師。
(一)專業知識
教師的專業知識。主要有四點:一是背景性知識,即學科之外的知識(計算機);二是本體性知識,即本學科的知識;三是條件性知識,即教育學、心理學;四是實踐性知識,即教育經驗。
1.背景性知識——知識的寬度。就是與語文有千絲萬縷的聯係的知識。
夏丏尊談李叔同:“李先生教圖畫、音樂,學生對圖畫、音樂看得比國文、數學等更重。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緣故,因為他教圖畫、音樂,而他所懂得的不僅是圖畫、音樂。
他的詩文比國文先生的更好,
他的書法比習字先生的更好,
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
這好比一尊佛像,有後光,故能令人敬仰。”
他是為這節課準備了一輩子啊!
還有一個案例。上海建平中學鄭朝暉老師上《百代書法》,大家認為很成功。於是學校安排專人做了一個錄像分析。發現整堂課4/5是老師在講,按照時下的評課,沒有以學生為主體,應該是有問題的課。但大家看到學生全神貫注。而且,這堂課上,鄭朝暉老師用他深厚的書法知識做背景,講得神采飛揚,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所以這是一堂成功的課。這就是背景知識之重要。
2.本體性知識——專業的厚度。老師應該是“智如泉湧”啊,有深厚的專業基礎才有底氣。一般人認為早已過關了,其實不然。很多教師離了教參不能上課,教師對教材沒有感悟,沒有獨到的東西,淨是貼標簽的東西,學生不認可。其實教參是錯誤的集大成者,是一兩個人的觀點。
上海各學校招聘語文老師,給一篇你從未看過的文章,三遍後上課,要能講出個子醜寅卯來。我們這兒晉升職稱講課……,我也有危機感,我發現我過去的知識已經老化,需要更新知識結構。這就是檢驗老師的本體性知識。
我聽一位教師的課《老王》(人教版八上)。前麵滿堂講,很沉悶,學生不感興趣。時間多了,老師讓學生討論。可是,當學生提出疑問時,老師卻斷然否定。但有一個老師很高明,還是《老王》這一課,以語言品析(片段)為證:
“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此外就沒什麼親人。”
這句話沒有華麗的修辭,隻有平淡的敘述,質樸到似乎黯然無光,所以大多數學生一開始對之就如同喝白開水一樣無味,每次教學提問:“你能從中讀出什麼嗎?”學生除了答“老王很孤獨,很悲苦”,而且回答時臉上擁有的是一臉麻木的笑意,再問之,則是一臉茫然!究其為何?其一是學生對這個提問不以為然,“這麼簡單的問題,還要問?”其二是他們在答“老王很孤獨,很悲苦”時,感情似乎麻木,心中沒有半點憐憫之心!
此時,這個老師在解讀文本時發現這樸實的句子中兩個“逗號”所蘊藏著的巨大的情感波瀾,抓住這兩個“逗號”作為這一教學環節的支撐點,才能化平淡為絢爛,變學生的“無情”為“動情”。由先前的“不以為然的回答”轉化到“深度”的品析:
這句話中的四個逗號韻味十足:四個逗號把“死了”、“沒出息”、“沒什麼親人”加以強調突出,從而使讀者的情感波瀾橫生:“有個哥哥”後麵的逗號使句子有一個小停頓,帶給人希望,讓人為老王高興,而逗號後的“死了”讓人的高興化為虛無,變成悲傷,“有兩個侄兒”之後又一個逗號,再次給人希望,再次讓人為老王高興,而逗號後麵的“沒出息”再次讓高興化為虛無,希望變成失望,“此外就沒什麼親人”使人陷入絕望的深淵。從逗號入手,分析情感,十分精妙,可以說是楊絳與老王的知音啊!
老師小結:楊絳在這個句子裏,借助逗號,把深厚的情感通過質樸的語言傳遞了出來,那我們能否也借助逗號,通過添加一個逗號,讓這個句子發出更大的光芒呢?(生思考)
學生發現:在“此外就沒什麼親人”的“此外”後加逗號,因為,這樣在讀了“此外”兩字後,可以再次掀起讀者的希望:“老王還有其他親人嗎?還有好的處境嗎?”而後麵的“就沒什麼親人”則讓人陷入絕望的深淵,這樣讓讀者的情感經曆從原來的兩次“希望”到“絕望”變成三次“希望”到“絕望”,情感波動多一次,情感也會更深一層!
在這一教學環節,教師通敏銳的目光,抓住逗號大做文章,掀起學生的情感波濤,使一句質樸之言散發出迷人的光芒,這得益於教師細膩、深刻、敏銳的文本解讀!否則,很難讓此處發光!
伏契克的《二六七號牢房》第一句是“從門口到窗戶七步,從窗戶到門口七步”,這句話為什麼來回反複說?不是告訴我們這個牢房很小。而是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徘徊的過程,一個思想鬥爭的過程,一個下決心把牢底坐穿的過程。
魯迅的《藤野先生》中第一句是“東京也無非是這樣”。文章第一句怎麼就劈頭出現個“也”字?這太突兀了,一般情況下文章這樣寫是不正常的。很合理,而且這個“也”是非常重要,它說明東京的前一站無非是這樣,對那個地方,“我”已經沒有好感了,需要新的探索了,於是到東京來。哪曉得到東京來也無非是這樣,這就意味著“我”將要到第三個地方去,如同“我”對第一個地方不滿意,要到第二個地方來一樣。魯迅原先在國內南京礦路學堂讀書,感到不太滿意,就到日本東京去留學。但是到東京後,發現很多人都心不在焉,有些男同學忙著打扮,油光可鑒。唉,東京也無非是這樣嘛。所以“我”要到仙台去。文章的題目是《藤野先生》,怎麼不寫藤野先生呢?藤野先生是誰?是“我”南京失望後到東京,東京失望後到仙台所碰到的唯一的希望,這個句子難道不是在寫藤野先生嗎?
因此,我們要請老師首先讀好手中的教材這本書——一是關注係統麵,將教材讀全。如語文全套教材共設36個單元、169篇課文(125篇現代文和44篇文言文)、60首課外古詩詞、18部名著導讀、36個主題的綜合性學習以及以隨文、補白、附錄形式出現的若幹語法修辭知識,另外還有與教材配套的自讀課本、插圖、掛圖及光碟等。二是關注知識點,將教材讀細。本學段本年級本節課要掌握的又是哪些知識點,教者對這些知識點的理解是否達到應有的深度,教者對於文本的閱讀是否有獨特的體驗,能否捕捉到足以震撼師生等讀者的精彩細節,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靜下心來,將教材細細地閱讀並進行認真的梳理。三是關注切入點,將教材讀透。如前《老王》的例子,第二個老師就把教材讀透了,找到了切入點。四是關注聯係點,將教材讀寬。就是要以教材為紐帶,梳理出教材在“知識與能力、背景與生活、主題與作品”等方麵的聯係。五是關注生長點,將教材讀活。如果將教材放在書櫃裏,或許就隻有作者與教材的對話;如果將教材放在辦公桌上,或者就有作者、教材、教師之間的對話;但是,如果將教材放在課堂上,那就是作者、教師、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多邊對話了!這裏的多邊對話會有多少精彩與經典、碰撞點和生長點,恐怕任何一位老師都讀不完、想不到!怎麼辦呢,請不要唯教參是從、唯教輔是命、唯企業管理思維是標!讓老師們,不妨多換幾個角度來讀教材,特別是能站在孩子們的角度來讀一讀教材吧,關注生長點,將教材讀活!其次是研究比較教材,發現教材特色與缺憾。
3.條件性知識——認識的高度
即教育、心理學知識。關鍵看你怎樣遵循教育規律,在課堂上如何管理、把握。如於漪老師在課堂上讀一篇學生的作文,讀得麵紅耳赤,上氣不接下氣,學生說:“老師,你別讀吧!”她說:“不行呀,這作文沒有標點,我不能停啊!”這就讓學生感到了沒標點的危害。
一個政治老師上《貨幣的本質》,有兩位女生睡覺,老師說:“我本來以為貨幣是很有魅力的,誰知在座當中就有不為所誘惑者,依然打他的瞌睡。”
福建大學中文係教授孫紹振:現在的中學語文教學為什麼枯燥乏味?主要是因為語文教師難以講出學生不知道的東西。我們現在聽專家說“要蹲下身子和學生說話”,為什麼?主要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話說回來,尊重學生的人格不一定要蹲下身子啊。我們說課堂要有吸引力,在知識與分析層麵上教師與學生應該有落差。老師和學生平等主要是人格的平等。在知識和認識層麵上是不能平等的,如果老師和學生站在同一個知識層麵上,那還要老師幹嘛。杜郎口崔其升校長為什麼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說白了就是他發現他們學校的老師或者是多數老師講課實在是不怎麼樣,因此決定把課堂還給學生,不要老師教了,所以采用這種極端的措施,老師知識儲備和學生一樣,那還要老師幹嘛。歐陽國盛《教師的讀寫水平決定一切》(教師月刊)。
4.實踐性知識(教學經驗)——理解學生的深度
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如師生第一次見麵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緊張感。有經驗的老師會巧妙地消除。如一位老教師到新班級上課,同學們齊聲喊“老師好”,老師說“不對”,學生糊塗了,老師說:“我是你們老師的老師,你們說應該怎麼喊?”學生又齊聲地喊“師爺好”。 就這樣,那種因師生初次見麵而產生的緊張感頓時煙消雲散,這就是實踐性知識的用處。
吳小莉采訪江澤民的例子。1998年11月,我隨行采訪馬來西亞的APEC會議。江主席入場時,我在人群中沒有提問,隻是輕聲問候:“主席早,睡得好嗎?”
“我把他們當作很值得尊敬的長輩!”吳小莉說,“其實關懷都是相互的,江主席、朱總理每次都很為記者們著想,他們會說:你們也辛苦了。”
正是這種人性化的心態和風格,讓吳小莉的采訪變得比別人“容易”。
(二)教學技能
1.課程資源的開發:
以上海複旦附中為例:
語文:——諸子百家(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我去幹什麼?繼承傳統文化)、普利策新聞(吸收西方現代文化的精髓)、文化散文(餘秋雨第一講,以《文化苦旅》為教材)、魯迅讀本(錢理群第一講,學校的老師接著上)、每月一書(校長第一講,每月讀一書,寫一篇書評)。讀書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環節。
數學:——情景數學(師生共同建構,把上海所有高樓的數據收集起來,是思維體操,是打開社會之門的鑰匙)、紅綠燈(數學建模課程,看紅綠燈,張福生說這是21世紀課程的方向)。
政治:——經濟效益(老師帶學生到上淩冰箱廠采訪,在課堂上放錄像,然後點開海爾網站,比較兩者,進行討論、辯論)
綜合:——西部行,長江行。
在複旦附中有一個傳統,即高一年級學生要上一周必修課,去南京進行社會考察。白天學生放羊,在南京四處觀賞,晚上回到賓館,談體會,學習與南京有關的知識,寫文章。高二有兩條路線,或是包船溯江而上,到重慶,考察長江;或是去西安,過敦煌到新疆,考察絲綢之路。知識就在這樣的行路中,滲入了學生的靈魂。
2003年因為非典,那一屆高一學生的南京行取消了,第二年,學生們集體給學校寫了一封信,要求“校方還我們這個權利”。當時這封信把校長給逗樂了,因為學生用了“校方”、“權利”等一板一眼的詞,他直接在信上回複說,南京行一定會去!
此時,正好學校也接到了教育行政部門的通知,不能組織學生異地春遊。於是邊上有老師小聲提醒說,“那這個通知怎麼辦?”
當然也要遵守了!他斬釘截鐵地回答。負責具體工作的老師傻眼了,那到底去不去呢?
最後他玩了個文字遊戲,把社會考察的時間定在了5月8日,因為5月份已經不是“春天”了,而且學校也不是組織學生去春遊,而是異地社會實踐!
那年,夫子廟、中山陵、雨花台、天文台、南京抗日紀念館等地都留下了教師與學生的足跡。另外,除了傳統的南京行,學校還組織過長江行,沿長江逆流而上,鎮江、蕪湖、九江、武漢、廬山、洞庭湖、長江三峽;泰山、曲阜、青島行,一山一水一聖人,所到之處,既讓學生與智者對話,也讓學生與自己對話;西安行,讓學生感受厚重的漢唐文化……
在去往吐魯番、天山,火焰山的西部列車上,跟學生們講地理;到大漠,就跟學生們講邊疆詩人和詩歌,這種教育效果,不是封閉的課堂所能達到的。打個不恰當的比喻,把學生禁錮在學校裏,是圈養,圈養出規範;而把學生帶出校園,則是放養,放養出個性,放養出團隊精神,放養出領袖氣質;我們得明白我們要培養的是人才,而不是奴才,更不是順民。
2.課程資源的整合:
懷特海主張要教授有用的而非僵化的知識;主張要教授專門的知識而非僅僅普通的知識;主張要教授整合的知識而非分離的知識。
專家說學校教育要生活化,其實學校教育要專門化。上海建平中學曾將滬教版、人教版兩套教材發給學生,語文老師跟校長說,你給老師增加了一倍的工作量。校長不認同:教材是各方勢力爭論、妥協的結果,一本教材包打天下是不可能的,要滿足各校、各班的教學需求是不可能的。他讓學生通讀過第一單元後,問學生想學哪篇課文?學生自行選擇。老師順應學生的需求上課。學生、老師是課程的主體,我們要思考我們到底要上什麼、學什麼。
複旦附中的語文課程有:
⑴成長係列:自我?自然?社會。——把選文內容與自己的成長要素“關聯”起來,進行真實的閱讀,汲取養料,促進自己健康成長。
⑵文學係列:詩歌、小說、戲劇、散文(體裁)。——以討論、鑒賞為主,培養審美情趣。
⑶文言係列:先秦、兩漢、唐宋、元明清(史綱)——史綱線為縱,文體線為橫,形成關於中國傳統文化係統而完整的知識序列。
⑷“大家”係列: 《論語》、《史記》、《紅樓夢》、魯迅、莎士比亞——從文化角度選取文學史上的最重要的大家,采用多種形式,下大力氣做充分的導讀,著眼於學生的基本文化素養培育。現在的學生喜歡什麼人?他們喜歡李宇春、周筆暢之類的中性人。我們語文老師不能熟視無睹,應該有所作為。現在的文壇在消解高尚、消解偉大,把低俗當作時尚,季、任相續離去,我們的時代已沒有大師。我們的“大家”係列課程就是要重新塑造學生的精神。
⑸知識係列:字詞句段篇,語修邏文。……
再如數學課程有——
數學課程有數學大師係列、數學實踐與探究係列、數學文化係列。數學大師係列:了解數學大師——選擇部分中外著名的數學大師,讓學生在大師的成長經曆中,學習數學大師的科學精神。接觸數學大師——在學生現有的知識平台上,了解一部分數學大師的重要成果,以及這些成果對人類的貢獻。感悟數學大師——感受數學大師發現問題的情景、思考問題的角度、探究問題的精神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尤其是在當時沒有計算機(器)的情況下,是怎樣保證其成果的精確度。追蹤數學大師——現代人如何追蹤數學大師的足跡,探究未知的科學領域,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貢獻。
(三)職業情意
1.專業理想(心中要有夢)
夢,向往追求,動力,沙利文,宗教承擔,對孩子一生負責。什麼是教育的精神?懷特海:宗教性。什麼是宗教性的教育?懷特海回答說,它諄諄教導受教育者要有責任感和崇敬感。責任來自我們對事物發展過程具有的潛在控製,當可習得的知識能改變結局時,愚昧無知變成為罪惡。而崇敬是基於這樣的認識:現在本身就包含著全部的存在,那漫長完整的時間,它屬於永恒。
2.專業情操(時時刻刻記住自己是老師)
美國教師羅恩?克拉克的故事——
小學老師的五角星的故事:一次,一個年輕漂亮的小學女教師的課,這節課備課時經過老師們的共同商量,準備很充分。那天,老師穿了一條漂亮裙子,裙子上貼了許多五角星,學生做了一個很好的回答,老師就從裙子上摘下一顆五角星貼在孩子的腦門上,孩子開心極了,課上得很順利。這時,老師裙子上的一顆五角星掉了下來,恰好掉在還沒有得到一顆五角星的一個同學旁邊,他撿起來了,猶豫了好半天,很想把這顆五角星貼在自己的腦門上,矛盾了一會,他還是把五角星交給了老師。老師接過五角星,沒作任何表示,繼續上她的課。
很多聽課老師為這位教師感到遺憾:經驗不足,她應該順勢把那顆五角星貼在那個孩子的腦門上。
課繼續往下上,在整堂課將要結束的時候,又一個五角星掉在了一個一直沒有得到五角星的同學的旁邊,很快就下課了,這位同學也很想將這顆五角星據為己有,思想鬥爭了一下,還是匆匆跑到老師辦公室將五角星還給老師。這位女教師說了這樣一句話:課上完了,五角星沒用了,你把它扔了吧。
這位老師的這堂課完全是功利性的價值取向,根本沒有以學生發展為本。
3.專業品質
教師即研究者。有些中小學老師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因為自己不夠專業。其實我們來進行研究,我們處於最佳場。
愛因斯坦問過自己的老師明可夫斯基:“一個人,比如我,究竟怎樣才能在科學領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閃光足跡?”三天後,老師說道:“看到了吧?隻有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麵,才能留下深深的腳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路麵,那些被無數人無數腳步踩過的老路麵,你別想再踩出腳印來……”
認真研究,學有所成,你就是專家。
六、引領:春江水暖鴨先知——影響與帶動。
不要把校長、主任當官做,隻指揮別人;要做也要專業化(劉金凱的話)。
專業引領==師德的影響 + 行為的帶動。
怎樣影響?影響力的引擎在哪裏?
(一)做師德的典範。子曰: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師識的廣度,師術的深度,師德的厚度,師品有寬度,必將奠基起師者的高度,高而至遠,希望做一個有高度的管理者,我們的影響力將伴隨高度的提升無限擴張!對教師的轉變,首先不是改變其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而是改變他們對人生的看法。一個人隻有對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和提升,才能改變他們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於漪就是師德的典範啊,(兩次改行、文革的磨難、拒絕年薪60萬的誘惑)。為人師表,你的影響力才會持久。正如於漪說的“你既然選擇了當教師,你就選擇了高尚,你就必須用高尚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用一個人民教師的良知來告誡自己,自己是教師,和市儈不一樣,不能把教書當生意做,從學生身上揩油;把知識當商品販賣,撈取高額回報。如果那樣的話,一名教師的道德行為底線就崩潰了。 ”
(二)做教學的行家。為什麼做?(劉金凱的話)。怎樣做?一是自己善教。示範引領啊,能示範才能引領。善教才會擅評,說得清才會評得準,評得準教師才會信服,信服才會改進。如我——,再如公開課——上公開課的作用何在?傳遞新的理念、理解課程標準、準確運用教材、互動交流平台、提供典型案例、獲得共享資源、促進專業成長、培育專業隊伍、提供教學研究、調整教學策略。公開課是上課者的進步、聽課者的思考的過程,有爭論的課是最好的學習。所以懂課才會評課,才能達到上公開課的目的。
二是樂於助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幫助教師提高業務素養,如聽課,你要把它看成是與教師融洽關係的橋梁,影響教師教學思想的切入點,提高教學質量的著力點,要付出真心、真情。三是能夠借力。(1)借助書力:借用大家的思想,提高自己。持續堅持“精讀一本專著,走近一位大師,提出一個問題(課題),破解一道難題,革新一種理念,形成一種策略,建構一種模式”,好書及推薦給教師。(2)借助人力:沒有決定權,你有建議權啊,關鍵是這個建議是你想到的,是大家歡迎的。如 “請專家進來”“派教師出去”開展主題教育引領活動 ,借用專家、名家之力,解決學校發展過程中的難題和困惑,讓更多教師零距離接觸教育大家,受到影響和熏陶。(如我組建骨幹教師團隊、創建培訓基地的目的)。
(三)做校本研修的帶頭人。讓大家做的自己都會做,能做好,做示範。
我主持完成的三個省級課題——
我起草修訂的各種製度——
我構建的綜合實踐活動模式——
我主持編寫的校本教材——
我做的各種講座——
我構建的校本研修模式——
我撰寫的專題片解說詞——
……
七、創新:請君莫奏前朝曲——慣性與嬗變。
教教材,不思考,不研究,這是老師們的曆史慣性。而作為教學管理者你必須依章辦事(課標、綱要),努力加強課程建設與管理。堅守課程目標——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核心目標)和三級課程管理製度,依據育人目標,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徹底改變一本教材包打天下的現狀。
(一)必修課程的校本化實施。
1、教材為何校本化?
世界上本無理想化的東西,包括課標。也許把課標看成“和諧”的產物更合適,它要照顧不同學派和不同辦學條件,要考慮人們的接受度和可操作性。比如,西部農村的語文教學同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的就很難用同一尺度來衡量、要求。不必把課標看做語文教學的不二規範,最好把它看作一種指引,看做一種提倡。中國太大了,文化、教育發展很不平衡,不應該幻想用一個課標來通管天下。如果不考慮各種差異性,不提倡多樣性,語文教學無論如何也活躍不起來(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李宇明教授訪談)。
2、如何校本化?
(1)原則:抓住弱點——教材缺憾,盯住要點——人格成長,突出重點——培養目標,形成特點——學校特色。
(2)方法:一是樹立大課程觀。打破“三中心”,實現“三超越”,即:超越教師,超越課本,超越課堂。整合各種課程資源,實現課程功能的徹底轉變。以語文課為例:
所謂“大語文”是針對單一封閉的“小語文”而言的,就是要打破以往相對封閉單一的語文教學體係,建立開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的語文教學新體係,即拓展語文教學外延,豐富語文教學內容,拓寬語文教學渠道。張誌公先生說:“學生的語文水平三分在課上,七分在課下。”提倡“海量閱讀,實踐體驗。”(前麵講複旦附中的閱讀和體驗)
我們把現行課程計劃規定的課時一分為四,建立四種課型:閱讀課、作文(口語交際課)、語文實踐活動課、讀書課。形成了“一體兩翼”的“大語文”教學框架: “一體”是語文課堂教學, “兩翼”是語文實踐活動和語文閱讀環境。我們探索形成了“閱讀課”的五種課型:一是推薦讀物課,二是閱讀方法指導課,三是自由閱讀課,四是閱讀彙報課,五是閱讀欣賞課,這五種課型互為因果,有機結合,對於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如討論:……)
二是自編或選用補充教材。我們自編了10種教材,作為國家課程的補充。如:人教版語文教材是按主題編排單元的,每個單元都圍繞一個富有人文內涵的教育主題,便於在教學中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但缺點是寫作教學不成體係,我們自編了《寫作指導》作補充,計劃今年作修改,使其科學化、係統化、規範化。
再如英語教材,很重視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但弱化英語的應用性,未突出英語的交際功能。所以,我們在青少年活動中心校外輔導班專門開設了TIC班,選用《新概念英語》作教材,希望有效地提高交際應用能力。
(二)校本課程的個性化開發。我們依據學校的實際,編寫了德育教材《我們在成長》,活動教材《我們動手做》和《剪紙》。今後,我們還打算打破心中固有的教科書模式,使其生活化、多樣化。讓學生拿著自己編的教材上課。
(三)三級課程的規範化管理。
什麼是管理?管理就是軟硬兼施。“硬”建立規章製度,“軟”是建設文化和引導機製。常言道,校長的心要“軟”,手要“硬”。管理管的是人和事,管人靠的是情商,管事靠的是智商。有位專家說,在管理中,我們要向“老祖宗”學一學中庸,如在十二生肖中,就體現了管理的最好方法。十二生肖的排列順序是一組一組出現的,為什麼這麼排呢?這裏麵蘊含著大智慧:
鼠和牛:鼠機靈聰明,愛坐享其成。牛踏實肯幹,不計得失。鼠,隻會偷機取“巧”,牛,隻會埋頭苦幹。這組組合告訴我們的是做工作要虛實相濟。
虎和兔:虎乃百獸之王,八麵威風,無所畏懼。兔膽小怕事,狡兔三窟。這組組合告訴我們的是做工作要膽大心細。
龍和蛇:龍,高高在上,讓人隻能仰視;蛇,匍匐在地,隨時可能襲擊別人。這組組合的喻意是恩威並施。……
因此,要有係統的管理製度,先要做到“硬”,要落實到位。我的“三級”教學管理體係——
1、實行三級備課製:學期總備課(個人:課標要求、知識點、考點、教學進度)——單元備課(集體分段:梳理要點,確定重點,明確難點,尋找突破點,完成教學設計和課件製作)——課時備課(個性化改造)。
2、實行三級查課製:一是主抓領導月查;二是教務處、教研處主任周查;三是學生每天認真填寫“課堂日誌”。層層抓到位,規範了課堂教學的秩序。
3、實行三級質量把關:①單元把關,②每月檢測,③期中期末考試。
4、實行三級質量分析:①教師個人分析,總結反思;②年級組分析,調整策略,查缺補漏;③教務處全麵分析後,發《教學簡報》。
5、實行校本研修三級領導責任製,使以校長為核心的校本研修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職責得以落實;
6、實行校本研修三級業務指導責任製,主管副校長,教研主任、教務主任,教研組長分別負責校本研修工作的專業指導、組織實施和日常研修活動的運作等工作,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7、實行校本研修方案、計劃三級審查製度,增強校本研修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8、實行校本研修成效三級督查製度,使每一項活動適時、高效地完成。
管理的境界——
問題:1.扁鵲的一家人都是幹什麼的?
2.扁鵲的兄弟叫什麼名字?
扁鵲三兄弟醫學水平的三境界
看“病”特點 醫學境界
扁 鵲 治大病、治難病。 治病
扁鵲二哥 抓生病苗頭、讓小病不會變成大病。 防病
扁鵲大哥 提高自身的抵禦疾病的能力。 讓人不生病
學校管理的三境界——
特點 目標 境界
學校保姆 強調“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 問題的解決 人 治
專業管理 主張“讓學校規章製度來管理學校”。 責任的分擔 製度治
學校領袖 崇尚“不教而教,不管而管”。 自我的新生 文化治
管理就是學會授權,管理就是管得有道理。馮恩洪校長:我花了兩年的時間帶領中層幹部,到風景區療養與專題教育管理研討,形成學校管理憲法。學校以後有關問題按照憲法管理,凡事突發事件,學校成立應變小組,其解決辦法作為以後類似問題解決的準則。製度需要具體化、需要可操作性、需要有執行力。
所謂領袖就是他雖然他沒有權利,但他依然能一呼百應,依然具有影響力。保姆隻做憑本能就能做的事。不需要經過專門的培訓就可以承擔工作。
校長的“學校領袖”素養——
類型維度 學校保姆 學校領袖
角色特征 像花匠;像孔明;像包工頭 像播種者;像曹操;像建築師
思維指向 滿足於現狀,很少考慮將來,缺乏應變計劃。 強調未來,經常假想未來可能變化,而事先做好應變計劃。
管理境界 人治+製度治,偏向人治。 製度治+文化治,偏向文化治。
權力運用 過度管理,權力是一層一層向上請示的;支配別人,讓別人感到渺小;力量來源於地位或專業知識與能力。 授權賦能,將權力向外擴散;領導眾人,促動別人自覺而甘心地賣力;力量來自於人性的魅力或號召力。
行為方式 缺乏變通。常常去插手一些小事,做了很多部下完全可以做的事。 觀察入微,且能視情形需要而修正自己的行為,做部下所不能做的事。
給人感覺 常常是冷漠而傲慢的,給人以高高在上的距離感。 永遠是平易近人的,給人以“鄰家女孩”的親和力。
小結:校長在管理中,既要用心、用情、與教師有“共同遭遇”,也要善於反思,長於對話和創新,要做一個富於感性和充滿理性的人。學校管理應該輕“管”重“理”,所謂“理”就是在管理上以人為本。學校管理中的人本思想,就是要求管理者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把師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管理者要經常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的為師生著想,做到製度無情,操作有情。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學校的一草一木,都蘊涵濃鬱的人文關懷。 “以人為本”是現代學校管理的核心,既有剛性的管理,又有人文的關懷,更有管理者心胸的開闊與寬容。“大方小圓”、“內方外圓”、“先圓後方”、“有方有圓”四個方麵更是透徹的說明了該“方”的時候方、該“圓”的時候圓的領導管理藝術。
小結:校長在管理中,既要用心、用情、與教師有“共同遭遇”,也要善於反思,長於對話和創新,要做一個富於感性和充滿理性的人。
要強調的是,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要兩手抓:一手抓常規,一手抓改革。抓常規(常規教學、常規管理)保證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抓改革(教育科研、校本教研)尋求教學的突破創新和打造本地區的品牌和特色。二者相
八、尾聲:莫愁前路無知己——探索與發展
各位校長:於漪說“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國民素質”、“教育,一個肩膀挑著學生的現在,一個肩膀挑著祖國的未來”。(於漪簡介,老校長的期望,老前輩的重托),路漫漫其修遠兮,今後的工作還得帶著問題上路,繼續探索。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許多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都值得大家去探究,研究才會突破,突破才會發展。希望大家在未來探索的道路上相攜相幫、共謀發展,為實現安康教育事業的超越而努力!
謝謝傾聽!
Q號:505497422 手機:13891517588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