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8世紀我國資金市場發育水平蠡測(doc 35頁)
15-18世紀我國資金市場發育水平蠡測目錄:
一、問題的提出
二、工商業融資
三、存款的發展
四、商業信用的發展變化
五、明清民間商業信用票據化的初步發展――以會票為中心
六、中國早期銀行業新探
六、全文結語
15-18世紀我國資金市場發育水平蠡測內容提要:
問題的提出:
隨著明清經濟史研究的深入,對明清尤其是明中葉以來(15---18世紀)的經濟的認識在逐漸深化,對它的評價也發生了變化。 尤其是歐美學者的加盟,更將這一研究置於中西對比及近代世界曆史的廣闊背景之中。 從而深化了這一問題的討論。但在相關討論中,對15---18的資金市場問題卻涉及不多。工業革命前即15——18世紀資金市場發育水平如何,是當時經濟發展、工業革命成長、進展順利與否的重要因素。 那麼,15---18世紀中國資金市場發育水平究竟怎麼樣呢?
對於這一點,學術界的估計不盡一致,有的學者估計較低,如彭信威先生指出:中國的信用機關有錢鋪、錢莊、票號等,“不過中國明末的錢莊,同歐洲中世紀的銀行比較,不但規模小、營業範圍也小。”“中國信用機關,比起歐洲國家來,也和貨幣理論一樣,在清代落後了。” 張彬村考察了16---18世紀長程貿易與當時信用市場的關係 ,他認為:當時的信用市場上,“借款大多數用於消費,用於投資的比重很小。”“十七世紀經營放款……存款業務尚未見發展。”“信用機構的資本很小,存款業務不發達,以及信用票據的使用很有限。”“十六至十八世紀期間信用市場影響了長程貿易的籌資與交易,但長程貿易卻沒有給信用市場什麼影響。”總而言之,“當時信用機構和工具都十分簡陋,”“信用供給不足,需求強烈,造成利率的偏高。” 科大衛教授指出:“15---18世紀的歐州,從高層的金融界到零售業的運作,發生過一場商業革命,接踵而來的,包括保險業、銀行、有限公司、股票交易、商業融資、債券等一係列製度被創造出來。現在,西方的曆史學家把這些製度視為工業革命前資本主義的建築構件,在工業融資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同樣的情況在中國沒有出現。” 張宇燕、高程對晚明資本市場 也作出了與科大衛教授相似的估價,他認為:晚明“國債市場的凋弊不但限製了國家的財政融資能力,而且妨礙了民間金融創新活動和有效資本市場的建立……資本市場供給不足和需求疲軟抑製了大規模的工業投資,導致長期經濟增長停滯。”“使投資額不能達到經濟起飛和保持長期經濟增長所必需的限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