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機製、融資體製與政策安排(ppt 49頁)
融資機製、融資體製與政策安排目錄:
一、中國市場化取向改革過程中籌融資機製轉換的曆史邏輯
二、企業融資結構理論與我國企業融資結構的困惑
三、直接融資:宏觀、微觀思路的缺陷
四、間接融資:體製內金融約束與體製外金融“邊緣化”延伸的矛盾
五、金融政策安排反思
六、 證券市場發展中值得研究的幾個問題
融資機製、融資體製與政策安排內容提要:
中國市場化取向改革過程中籌融資機製轉換的曆史邏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有企業籌融資機製經曆了兩次重要轉換,一次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一次發生在90年代。
1.第一次籌融資機製轉換:國有企業融資的“財政依賴”向“銀行依賴”的轉換
我們大家知道,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傳統經濟體製下,我國國有企業的生產、建設資金,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及流動資金需求,都主要來源於財政撥款,隻有少量補充流動資金從銀行貸款。
但是,80年代後,隨著兩步“利改稅”和財政“分灶”吃飯的財稅體製改革的推行,改變了國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出現了財政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中央財政在全國財政收入中的比重“兩個比重”的下降,預算內掌握的財力相對不斷減少,預算外資金相對不斷增加,使國家日益難以支撐國有企業龐大的資金需求,迫切要求尋找新的融資渠道。而此時四大國有專業銀行,相繼恢複和成立,以其高度的“銜接性”,自然地取代國家財政成為國有企業的主要資金供應者,實現了國有企業融資機製的第一次轉換,即從融資的政府投資依賴轉換為銀行貸款依賴。
從1981年—1991年的10年間,國家預算內資金中用於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僅增長38.3%,而銀行固定資產投資貸款增長了35.5倍。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財政所占比重由1981年76.4%下降到1991年的10.9%,而銀行融資所占比重則從23.6%上升到89.1%。
2.第二次籌融資機製轉換:國有企業融資的“銀行依賴”向“資本市場依賴”的轉換
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國有企業固有的體製、製度以及政策上的缺陷帶來了大麵積虧損,在國有專業銀行巨額不良資產上得到了全麵的反映,而這時國有專業銀行向商業化改革以及擺脫國有企業嚴重體製性資金依賴的呼聲也日益高漲,於是,尋求國有企業融資新途徑再次擺在了政府的麵前。而此時資本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的發展也再次為國有企業發展提供了一條在銀行間接融資之外的直接融資新出路。於是,國有企業開始了第二次融資機製的轉換,即發行股票和股票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