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說史及研究財務知識分析(DOC 19頁)
經濟學說史及研究財務知識分析(DOC 19頁)簡介:
1.亞當?斯密的價值理論。
斯密在回答商品的真實價格或交換價值是由什麼構成的,即什麼是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時,提出了兩個自相矛盾的規定: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決定商品的價值和商品所能支配或所能購買的勞動決定商品的價值。(3分)
先看第一種價值規定。斯密認為,人們要取得物品,必須經曆一定的“辛苦”和“麻煩”。這種“辛苦”和“麻煩”就是生產產品必須付出的代價。生產產品的代價是勞動。斯密不僅確定了決定價值的源泉是勞動,而且注意到勞動的“困難程度”和“精巧程度”即複雜程度對價值決定的影響。斯密不懂得勞動為什麼要采取價值形式,勞動時間采取價值量的形式,在他看來,創造價值的能力,不是生產商品的勞動的特殊屬性,而是一切生產勞動的共性。(2分)
斯密第二個價值規定,是商品所能購買或所能支配的勞動決定價值。規定價值的購買的勞動同“辛苦”和“麻煩”的勞動是什麼關係,斯密沒有說明。將購買的勞動量作為價值的規定是斯密試圖在一般商品價值規定中納入資本主義特殊的商品價值規定造成的。斯密無力將價值第一種規定的勞動納入資本主義生產體係,隻好以購買勞動來取代“辛苦”與“麻煩”的勞動,斯密通過這樣的辦法解決了價值規律和資本增值的矛盾。但是以“勞動的價值”來決定價值是循環論證。(2分)
斯密在論述他的兩個價值規定如何統一的問題時,導致第三個價值規定的出現,在其價值理論的庸俗化上又進了一步。斯密認為,在社會初期的野蠻時代,交換的惟一標準是生產物所需要的勞動量。在文明社會中,資本在個別人手裏積聚起來,資本所有者投資要求有利潤。一旦土地變為私有,土地占有者也要求對耕種他們土地的經營者支付地租。這樣大多數商品價格就由三個構成部分,即工資、利潤、地租。工資、利潤、地租不僅成為一切收入的源泉,而且成為一切可交換價值的三個根本源泉。這個庸俗的價值定義在經濟學說史上被稱為“斯密教條”。 “斯密教條”不僅使價值理論步入歧途,使社會再生產理論寸步難進,而且成為庸俗經濟學炮製“三位一體公式”的理論根據。 (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