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合同中的不作為欺詐及法律適用淺析(doc 7頁)
勞動合同中的不作為欺詐及法律適用淺析(doc 7頁)內容簡介
勞動合同中的不作為欺詐及法律適用淺析內容提要:
一、案例之構造:
被告甲是一家有限責任公司,2000年1月,被告的法人代表丙以該公司名義與原告乙簽訂一項勞動合同,合同於2000年7月生效,訂立合同時,丙未將公司嚴重的經營窘境告之於乙,原告乙雖然開始了他的工作,但未獲得報酬,2000年10月,丙告訴乙,公司因經營困難而不能支付其勞動報酬。現原告乙要求被告甲賠償損害。
現問:1.該公司在簽訂勞動合同是否存在欺詐?
2.如存在欺詐,在《勞動法》與《合同法》的規定發生衝突時,如何適用法律?
二、法理分析:
1.欺詐行為與私法自治
張俊浩先生認為:“所謂詐欺,即故意把不真實的情況當作真實情況來表示,旨在使他人發生錯誤,並進而作出迎合性的意思表示行為。” 王衛國先生認為:“因受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是指一方當事人故意用捏造虛假情況,或者歪曲、掩蓋真實情況的手段,致另一方當事人陷入錯誤的認識,並且基於這種錯誤的認識而進行的民事行為。” 台灣學者王澤鑒先生認為:“詐欺,係故意使人陷於錯誤而為意思表示的行為,可謂係故意以違背善良風俗之方法侵害他人之權益。”
..............................
一、案例之構造:
被告甲是一家有限責任公司,2000年1月,被告的法人代表丙以該公司名義與原告乙簽訂一項勞動合同,合同於2000年7月生效,訂立合同時,丙未將公司嚴重的經營窘境告之於乙,原告乙雖然開始了他的工作,但未獲得報酬,2000年10月,丙告訴乙,公司因經營困難而不能支付其勞動報酬。現原告乙要求被告甲賠償損害。
現問:1.該公司在簽訂勞動合同是否存在欺詐?
2.如存在欺詐,在《勞動法》與《合同法》的規定發生衝突時,如何適用法律?
二、法理分析:
1.欺詐行為與私法自治
張俊浩先生認為:“所謂詐欺,即故意把不真實的情況當作真實情況來表示,旨在使他人發生錯誤,並進而作出迎合性的意思表示行為。” 王衛國先生認為:“因受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是指一方當事人故意用捏造虛假情況,或者歪曲、掩蓋真實情況的手段,致另一方當事人陷入錯誤的認識,並且基於這種錯誤的認識而進行的民事行為。” 台灣學者王澤鑒先生認為:“詐欺,係故意使人陷於錯誤而為意思表示的行為,可謂係故意以違背善良風俗之方法侵害他人之權益。”
..............................
上一篇:製職工勞動合同(doc 7頁)
用戶登陸
新勞動合同熱門資料
新勞動合同相關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