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景點西雙版納小吃盤點培訓資料(doc 42頁)
旅遊景點西雙版納小吃盤點培訓資料(doc 42頁)內容簡介
內容摘要
旅遊景點:西雙版納小吃盤點
每年四月中旬左右的潑水節是傣族的傣曆新年,隆重程度相當於春節,在此期間,西雙版納全州放假,各大廣場騰出地方來,準備迎接蜂擁而入的遊客。但說實話,潑水節是體驗熱鬧的好時機,卻絕不是吃傣族美食的好時機。
即使在趕擺街上,售賣傣家小食品的也大多是外地人,雖然有樣學樣,穿著傣族服飾,拌菜的時候青檸檬、小米辣、大芫荽什麼都不少加,但始終差著點勁兒。醃製的酸魚,雖然也是裝在竹筒裏,看樣子也是入味誘人的,但同樣差點意思。燒烤呢用大竹夾子夾成一大串一大串的,辣椒麵抹得紅紅的,許多辨別得清的辨別不清的肉、菜夾在上麵,看起來很新奇,但是同樣,缺點意思,不過這樣的烤串一般都是買回去自己燒烤加工的,成品味道不差。
除非你能逆著人群去到下麵的小縣城裏,或是能夠錯峰出行,人少了不少,玩耍項目也少了,但小吃就真的好吃多了,傣味正宗了起來。在這些地方,才有你想象中的西雙版納的一點味道。
跟旅行團吃團隊餐的又是另一種情況,這幾年可能好多了。那時候版納的團隊餐難吃到全省有名,雲南人如何都想不通這是什麼道理:去版納不好好吃傣味,為什麼要吃鹵腐白米飯的快餐呢?
也可能那時候大家對酸筍、小米辣、香茅草、臭菜、大芫荽,以及各種烤肉烤蟲子和生食的接受能力都沒有現在這麼高吧。(下圖一是大芫荽)
吃傣族的小吃,趁趕擺時候是最好的。趕擺,是市集的意思,潑水節期間的趕擺是規模最大的。平常隔三差五各地選定一個日子趕一次小集,購買日常用品和新鮮蔬菜新鮮肉,也叫趕擺。這種小的趕擺就更貼近當地人生活一些,傣味的原生態也更濃一些,比餐館裏的傣味又要生猛一點點,吃不慣的,能夠感受一下這種集市的氛圍也是不錯的,我認為比湊潑水節的熱鬧要有收獲得多。
閑話扯回來,今天要盤點的版納小吃,有些可能是雲南德宏州的小吃,兩個地方都是傣族聚居區,但是飲食上差異還是明顯的,不過,我就分不出了。
潑水粑粑
傣族和德昂族過潑水節的時候都有潑水粑粑吃。現在通過網絡,即使不過節,潑水粑粑也可以銷售到全國各地,但總不如吃現場那麼甜糯。
潑水粑粑外麵包裹的是芭蕉樹葉子,裏麵的粑粑是用糯米攙上少量粳米,泡透以後,製成吊漿粉,揉成團以後製成的,蒸熟就可。有蕉葉的清香糯米的熟香和熱紅糖的甜香。
潑水粑粑的顏色類似於蕎麥餅,但更金亮一些,因為抹了油,摻了紅糖,有的還在吊漿粉裏攙上了某種染色的植物漿水,就更加鮮亮了。雖然有油有糖亮汪汪的,但一點不膩。
酸粑菜
酸粑菜,不知是從版納傳出去的,還是從其他地方傳進來的,總之雲南很多地方都有這個湯菜,味道酸辣開胃,特別下飯,是用一種特別的青菜做成的。這種青菜苦味稍重,正好用酸木瓜片、番茄或是檸檬、酸筍的酸味來調和。熬煮的時間一定要長,要熬“耙”了才好吃,“耙”就是把菜或肉煮的很爛的意思。
這麼一碗湯裏,青菜是主角,配料有小米辣、酸料(就是在酸木瓜、檸檬或是酸筍中任選),要用葷油做,用五花肉丁煸成油炸最好,全肥肉丁也行,飄在湯麵上,才壓得住酸料的寡酸。在昆明,酸粑菜又被叫做“常菜”或是“長菜”,冬天的時候買一大堆青菜回來煮一大鍋,一吃吃許多天,每次吃的時候再熱滾就行,越吃到後麵越好吃,菜湯拿來泡飯舒服個通透。叫“長菜”可能是因為以前青菜一整條都不擰斷,直接下鍋煮,可能是講究某種意頭,不過吃起來就麻煩了,特別是對於小孩子和老人來說。現在一般都擰小了煮,全憑手擰,不使刀。
..............................
旅遊景點:西雙版納小吃盤點
每年四月中旬左右的潑水節是傣族的傣曆新年,隆重程度相當於春節,在此期間,西雙版納全州放假,各大廣場騰出地方來,準備迎接蜂擁而入的遊客。但說實話,潑水節是體驗熱鬧的好時機,卻絕不是吃傣族美食的好時機。
即使在趕擺街上,售賣傣家小食品的也大多是外地人,雖然有樣學樣,穿著傣族服飾,拌菜的時候青檸檬、小米辣、大芫荽什麼都不少加,但始終差著點勁兒。醃製的酸魚,雖然也是裝在竹筒裏,看樣子也是入味誘人的,但同樣差點意思。燒烤呢用大竹夾子夾成一大串一大串的,辣椒麵抹得紅紅的,許多辨別得清的辨別不清的肉、菜夾在上麵,看起來很新奇,但是同樣,缺點意思,不過這樣的烤串一般都是買回去自己燒烤加工的,成品味道不差。
除非你能逆著人群去到下麵的小縣城裏,或是能夠錯峰出行,人少了不少,玩耍項目也少了,但小吃就真的好吃多了,傣味正宗了起來。在這些地方,才有你想象中的西雙版納的一點味道。
跟旅行團吃團隊餐的又是另一種情況,這幾年可能好多了。那時候版納的團隊餐難吃到全省有名,雲南人如何都想不通這是什麼道理:去版納不好好吃傣味,為什麼要吃鹵腐白米飯的快餐呢?
也可能那時候大家對酸筍、小米辣、香茅草、臭菜、大芫荽,以及各種烤肉烤蟲子和生食的接受能力都沒有現在這麼高吧。(下圖一是大芫荽)
吃傣族的小吃,趁趕擺時候是最好的。趕擺,是市集的意思,潑水節期間的趕擺是規模最大的。平常隔三差五各地選定一個日子趕一次小集,購買日常用品和新鮮蔬菜新鮮肉,也叫趕擺。這種小的趕擺就更貼近當地人生活一些,傣味的原生態也更濃一些,比餐館裏的傣味又要生猛一點點,吃不慣的,能夠感受一下這種集市的氛圍也是不錯的,我認為比湊潑水節的熱鬧要有收獲得多。
閑話扯回來,今天要盤點的版納小吃,有些可能是雲南德宏州的小吃,兩個地方都是傣族聚居區,但是飲食上差異還是明顯的,不過,我就分不出了。
潑水粑粑
傣族和德昂族過潑水節的時候都有潑水粑粑吃。現在通過網絡,即使不過節,潑水粑粑也可以銷售到全國各地,但總不如吃現場那麼甜糯。
潑水粑粑外麵包裹的是芭蕉樹葉子,裏麵的粑粑是用糯米攙上少量粳米,泡透以後,製成吊漿粉,揉成團以後製成的,蒸熟就可。有蕉葉的清香糯米的熟香和熱紅糖的甜香。
潑水粑粑的顏色類似於蕎麥餅,但更金亮一些,因為抹了油,摻了紅糖,有的還在吊漿粉裏攙上了某種染色的植物漿水,就更加鮮亮了。雖然有油有糖亮汪汪的,但一點不膩。
酸粑菜
酸粑菜,不知是從版納傳出去的,還是從其他地方傳進來的,總之雲南很多地方都有這個湯菜,味道酸辣開胃,特別下飯,是用一種特別的青菜做成的。這種青菜苦味稍重,正好用酸木瓜片、番茄或是檸檬、酸筍的酸味來調和。熬煮的時間一定要長,要熬“耙”了才好吃,“耙”就是把菜或肉煮的很爛的意思。
這麼一碗湯裏,青菜是主角,配料有小米辣、酸料(就是在酸木瓜、檸檬或是酸筍中任選),要用葷油做,用五花肉丁煸成油炸最好,全肥肉丁也行,飄在湯麵上,才壓得住酸料的寡酸。在昆明,酸粑菜又被叫做“常菜”或是“長菜”,冬天的時候買一大堆青菜回來煮一大鍋,一吃吃許多天,每次吃的時候再熱滾就行,越吃到後麵越好吃,菜湯拿來泡飯舒服個通透。叫“長菜”可能是因為以前青菜一整條都不擰斷,直接下鍋煮,可能是講究某種意頭,不過吃起來就麻煩了,特別是對於小孩子和老人來說。現在一般都擰小了煮,全憑手擰,不使刀。
..............................
用戶登陸
旅遊行業熱門資料
旅遊行業相關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