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生態農業建設方案(PPT 218頁)
區域生態農業建設方案(PPT 218頁)內容簡介
第9章 區域生態農業建設
第一節 生態農業的區域特征
東西部差異
南北間差異
中、高山地區垂直差異
三、發展區域農業的一般步驟:
農業布局特點
平原區農業發展方向
山區農業發展方向
西部草原區農業發展方向
林藥間作模式
家庭生態農場模式
濕地稻-菌-魚生物循環模式
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製止土地沙漠化的擴展,改變粗放經營和多災低產狀況。
因地製宜地調整農牧業結構和布局, 牧區實行以牧為主的方針;
嚴格執行草原法,合理利用和保護草原;
實行以草定畜和劃區輪牧;
建立人工飼草飼料基地和各種良種牲畜生產基地,提高出欄率和商品率。
半農半牧區實行以牧為主, 農牧結合的方針。
穩定農區耕地,著力提高單產。
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94.3%為旱地作業,加強水利建設,解決水資源不足,大力發展節水型農業。
改良地產土壤,治理鹽堿、沙薑土、風沙土。
鞏固提高糧食生產,合理布局經濟作物。
發揮地區優勢,改善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畜牧、林業和副業,
農林複合經營模式
“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
庭院生態農業模式
節水灌溉模式
鹽堿土治理模式
“魚塘一台田治理模式”的優勢
按流域防治水土流失, 發展本區農業生產。
因地製宜地確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大搞種草造林,
盡快提高牧業和林業的比重,實行農林牧綜合發展。
大力建設基本農田, 變廣種薄收為少種高產多收。
聚流和旱作生態農業模式
小流域治理---農牧林果綜合生態農業模式
加強水利建設,根治洪澇漬旱災害;
用地養地相結合,改進耕作製度;
科學開發利用丘陵山地,大力發展林牧副業;
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淡水水域,積極發展水產業。
稻田複合種養模式
水體生態農業模式
桑基魚塘模式等
桑基魚塘模式圖
南方紅壤丘陵區立體農業開發模式
江蘇省泰和縣千煙洲“丘上林草丘間塘,河穀灘地果魚塘”
大力發展灌溉,改變冬水田、望天田和雷響田比重大的靠天吃飯局麵;
改造低產田地,提高複種指數;
大力發展林牧業生產,改變山區貧困麵貌;
發展無公害特色產業;
旅遊休閑觀光農業。
蠟、桑、農複合經營模式
杉木、黃連複合經營模式
稻田三熟複種模式
綠色無公害特色產品開發模式
生態旅遊開發模式
山區、丘陵區生態農業模式
主要特點
唯一種植熱帶作物的地區。
高溫多雨,四季常青,生物資源豐富, 夏秋有台風和冬季寒潮
山多田少, 人多地少,
甘蔗、香蕉、菠蘿、荔枝、龍眼、柑橙等的主產區,
橡膠的唯一產區
重要的水產品和蠶絲生產基地。
必須正確處理糧膠、糧蔗等關係, 建設以橡膠為中心的熱作生產基地和蔗糖生產基地
大力改善水肥條件,提高複種指數和單產, 建立區內糧食生產基地;
大力發展林業、果樹和多種經營。
林膠茶複合經營模式(丘陵)
早稻-秋花生-蔬菜模式(平原)
基塘係統模式(蔗基魚塘,果基魚塘、花基魚塘、雜基魚塘)
8.甘新區
包頭-鹽池-天祝一線以西, 祁連山-阿爾金山以北
氣候幹旱、地廣人稀、少數民族聚居、 以依靠灌溉的沃州農業和荒漠放牧業為主
光能資源豐富,熱量條件大部分較好,晴天多,輻射強, 作物生長期氣溫日較差大
年降水普遍小於250毫米,其中一半以上小於100毫米
永久積雪和現代冰川, 成為高山區的固體水庫,
夏季則部分消融補給河流, 成為山麓地帶農田灌溉的主要水源。
必須合理開發和節約利用水源, 改良鹽堿地;
調整季節牧場,加強草原建設,實行農牧結合;
造林種草、 防風固沙。
桑農、杏農複合經營模式
葡萄長廊配置模式
沙地林草農複合經營模式
我國重要的牧區和林區
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約占2/3
犛牛、藏綿羊和藏山羊
青稞、小麥、豌豆、馬鈴薯、油菜
雲杉、冷杉
加速建設鞏固的草料生產基地,擺脫靠天養畜狀態;
提高牲畜質量,調整畜群結構;
因地製宜發展種植業,建立區內商品糧基地;
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
人工草場型生態農業模式
林草帶狀間作模式
林果草複合經營模式
10.海洋水產區
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裏
沿海有大小島嶼5000多個
島嶼岸線有14000多公裏
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四大海域
..............................
第一節 生態農業的區域特征
東西部差異
南北間差異
中、高山地區垂直差異
三、發展區域農業的一般步驟:
農業布局特點
平原區農業發展方向
山區農業發展方向
西部草原區農業發展方向
林藥間作模式
家庭生態農場模式
濕地稻-菌-魚生物循環模式
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製止土地沙漠化的擴展,改變粗放經營和多災低產狀況。
因地製宜地調整農牧業結構和布局, 牧區實行以牧為主的方針;
嚴格執行草原法,合理利用和保護草原;
實行以草定畜和劃區輪牧;
建立人工飼草飼料基地和各種良種牲畜生產基地,提高出欄率和商品率。
半農半牧區實行以牧為主, 農牧結合的方針。
穩定農區耕地,著力提高單產。
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94.3%為旱地作業,加強水利建設,解決水資源不足,大力發展節水型農業。
改良地產土壤,治理鹽堿、沙薑土、風沙土。
鞏固提高糧食生產,合理布局經濟作物。
發揮地區優勢,改善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畜牧、林業和副業,
農林複合經營模式
“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
庭院生態農業模式
節水灌溉模式
鹽堿土治理模式
“魚塘一台田治理模式”的優勢
按流域防治水土流失, 發展本區農業生產。
因地製宜地確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大搞種草造林,
盡快提高牧業和林業的比重,實行農林牧綜合發展。
大力建設基本農田, 變廣種薄收為少種高產多收。
聚流和旱作生態農業模式
小流域治理---農牧林果綜合生態農業模式
加強水利建設,根治洪澇漬旱災害;
用地養地相結合,改進耕作製度;
科學開發利用丘陵山地,大力發展林牧副業;
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淡水水域,積極發展水產業。
稻田複合種養模式
水體生態農業模式
桑基魚塘模式等
桑基魚塘模式圖
南方紅壤丘陵區立體農業開發模式
江蘇省泰和縣千煙洲“丘上林草丘間塘,河穀灘地果魚塘”
大力發展灌溉,改變冬水田、望天田和雷響田比重大的靠天吃飯局麵;
改造低產田地,提高複種指數;
大力發展林牧業生產,改變山區貧困麵貌;
發展無公害特色產業;
旅遊休閑觀光農業。
蠟、桑、農複合經營模式
杉木、黃連複合經營模式
稻田三熟複種模式
綠色無公害特色產品開發模式
生態旅遊開發模式
山區、丘陵區生態農業模式
主要特點
唯一種植熱帶作物的地區。
高溫多雨,四季常青,生物資源豐富, 夏秋有台風和冬季寒潮
山多田少, 人多地少,
甘蔗、香蕉、菠蘿、荔枝、龍眼、柑橙等的主產區,
橡膠的唯一產區
重要的水產品和蠶絲生產基地。
必須正確處理糧膠、糧蔗等關係, 建設以橡膠為中心的熱作生產基地和蔗糖生產基地
大力改善水肥條件,提高複種指數和單產, 建立區內糧食生產基地;
大力發展林業、果樹和多種經營。
林膠茶複合經營模式(丘陵)
早稻-秋花生-蔬菜模式(平原)
基塘係統模式(蔗基魚塘,果基魚塘、花基魚塘、雜基魚塘)
8.甘新區
包頭-鹽池-天祝一線以西, 祁連山-阿爾金山以北
氣候幹旱、地廣人稀、少數民族聚居、 以依靠灌溉的沃州農業和荒漠放牧業為主
光能資源豐富,熱量條件大部分較好,晴天多,輻射強, 作物生長期氣溫日較差大
年降水普遍小於250毫米,其中一半以上小於100毫米
永久積雪和現代冰川, 成為高山區的固體水庫,
夏季則部分消融補給河流, 成為山麓地帶農田灌溉的主要水源。
必須合理開發和節約利用水源, 改良鹽堿地;
調整季節牧場,加強草原建設,實行農牧結合;
造林種草、 防風固沙。
桑農、杏農複合經營模式
葡萄長廊配置模式
沙地林草農複合經營模式
我國重要的牧區和林區
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約占2/3
犛牛、藏綿羊和藏山羊
青稞、小麥、豌豆、馬鈴薯、油菜
雲杉、冷杉
加速建設鞏固的草料生產基地,擺脫靠天養畜狀態;
提高牲畜質量,調整畜群結構;
因地製宜發展種植業,建立區內商品糧基地;
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
人工草場型生態農業模式
林草帶狀間作模式
林果草複合經營模式
10.海洋水產區
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裏
沿海有大小島嶼5000多個
島嶼岸線有14000多公裏
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四大海域
..............................
用戶登陸
農業與畜牧熱門資料
農業與畜牧相關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