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培訓講義(DOC 279頁)
通信原理培訓講義(DOC 279頁)內容簡介
1.1引言
1.2通信係統的組成及其模型
1.2.1通信係統的一般模型
1.2.2模擬通信係統的模型
1.2.3數字通信係統的模型
1.2.4數字通信的優點
1.3通信係統的分類及通信方式
1.3.1通信係統的分類
1.3.2通信方式
1.4信息及其量度
1.5通信係統的主要性能指標
1.5.1通信係統的有效性指標
1.5.2通信係統的可靠性指標
10.1引言(信道複用的概念和分類)
10.2頻分複用(FDM)
10.3時分複用和多路數字電話係統
10.3.1PAM時分複用原理
10.3.2時分複用的PCM係統(TDM—PCM)
10.3.332路PCM的幀結構
10.4數字複接技術
10.4.1數字複接的基本概念
10.4.2同步複接與異步複接
10.5碼分複用(CDM)
11.1引言(同步的概念和分類)
11.2載波同步技術
11.2.1直接法(自同步法)
11.2.2插入導頻法
11.2.3兩種載波同步方法的比較
11.3位同步技術
11.3.1插入導頻法
11.3.2自同步法
11.4群同步(即幀同步)技術
11.4.1起止同步法
11.4.2連貫式(集中)插入法
11.4.3間歇式(分散)插入法
11.5網同步簡介
12.1引言(差錯控製的作用和方式的分類)
12.1.1信源編碼與信道編碼的基本概念
12.1.2糾錯編碼的分類
12.1.3差錯控製方式
12.1.4糾錯編碼的基本原理
12.2常用的簡單的檢、糾錯編碼
12.2.1奇偶監督碼
12.2.2行列監督碼
12.2.3恒比碼
12.3線性分組碼
12.3.1分組碼的基本概念
12.3.2監督矩陣H和生成矩陣G
12.3.3校驗子S
12.3.4漢明碼
12.4循環碼
12.4.1循環碼的特點
12.4.2循環碼的生成多項式和生成矩陣
12.4.3循環碼的編、譯碼方法
12.5卷積碼
12.5.1卷積碼的由來和編碼基本原理
12.5.2卷積碼的描述方法(選講)
2.1確知信號的範疇和基本分析方法
2.1.1為什麼要研究確知信號
2.1.2確知信號的基本分析方法
2.2能量信號和功率信號
2.3能量譜密度和功率譜密度
2.3.1Parseval定理
2.3.2能量譜密度和功率譜密度
3.1引言(隨機信號的範疇和基本分析方法)
3.2隨機過程的基本概念
3.3平穩隨機過程
3.4平穩隨機過程的自相關函數和功率譜密度
3.5高斯隨機過程
3.6平穩隨機過程通過線形係統
4.1信道的基本概念及其模型
4.1.1信道的定義
4.1.2信道的分類
4.1.3信道的數學模型
4.2恒參信道及其對所傳信號的影響
4.2.1信號無失真傳輸的條件
4.2.2幅度-頻率畸變
4.2.3相位-頻率畸變
4.2.4減小畸變的措施
4.3隨參信道及其對所傳信號的影響(選講)
4.3.1隨參信道傳輸媒質的特點
4.3.2隨參信道對信號傳輸的影響
4.3.3隨參信道特性的改善
4.4信道的加性噪聲
4.5信道容量
5.1引言(調製的作用和分類)
5.1.1調製的概念(過程)
5.1.2調製的作用
5.1.3調製的分類
5.2幅度調製與解調
5.2.1幅度調製的一般模型
5.2.2常規雙邊帶調幅(AM)
5.2.3抑製載波的雙邊帶調幅(DSB-SC)
5.2.4單邊帶調幅(SSB)
5.2.5殘留邊帶調幅(VSB)
5.3線性調製係統的抗操聲性能
5.3.1通信係統抗噪聲性能分析模型
5.3.2線性調製相幹解調的抗噪聲性能
5.3.3常規調幅包絡檢波的抗噪聲性能(選講)
5.4角度調製(非線性調製)的原理及抗噪聲性能
5.4.1角度調製的基本概念
5.4.2窄帶調頻與寬帶調頻
5.5各種模擬調製係統的比較
5.6頻分複用(FDM)
6.1引言
6.2抽樣定理
6.3脈衝振幅調製(PAM)
6.4.1模擬信號的量化
6.4.2量化後的編碼
6.4脈衝編碼調製(PCM)
6.5.1增量調製的基本原理
6.5.2增量調製的過載特性與編碼的動態範圍
6.5增量調製(ΔM)
6.6改進型增量調製
7.1數字基帶信號的碼型
7.1.1數字基帶信號的碼型設計原則
7.1.2數字基帶信號的常用碼型
7.2數字基帶信號功率譜
7.3基帶係統的脈衝傳輸與碼間幹擾
7.3.1數字基帶信號傳輸的係統模型
7.3.2基帶傳輸係統的碼間串擾
7.3.3碼間串擾的消除
7.4無碼間串擾的基帶傳輸係統
7.4.1理想基帶傳輸係統
7.4.2無碼間串擾的等效特性
7.4.3實用的無碼間串擾基帶傳輸特性(以餘弦滾降係統為例)
7.5.1部分響應係統的基本原理
7.5.2一種實用的部分響應係統
7.5.2一般形式的部分響應係統
7.5部分響應係統
7.6.1眼圖的概念
7.6.2眼圖形成原理及模型
7.6眼圖
7.7.1均衡的概念7.7.1均衡的概念
7.7.2時域均衡的基本原理
7.7.3有限長橫向濾波器
7.7時域均衡原理
8.1引言(數字調製的特點和分類)
8.2二進製數字幅度調製(2ASK)
8.2.12ASK信號的功率譜及帶
8.2.12ASK原理與實現方法
8.3二進製數字頻率調製(2FSK)
8.3.12FSK信號的解調
8.3.12FSK原理與實現方法
8.3.22FSK信號的功率譜及帶寬
8.4二進製數字相位調製(2PSK和2DPSK)
8.4.1二進製相移鍵控(2PSK)
8.4.2二進製差分相移鍵控(2DPSK)
8.5二進製數字調製係統的性能比較
8.6多進製數字調製
8.6.1多進製數字幅度調製(MASK)
8.6.2多進製數字頻率調製(MFSK)
8.6.3多進製數字相位調製(MPSK)
8.7現代數字調製技術
8.7.1正交振幅調製(QAM)
8.7.2交錯正交相移鍵控(OQPSK)
8.7.3最小頻移鍵控(MSK)(選講)
9.1引言(最佳接收的概念和研究意義)
9.2最大輸出信噪比準則的最佳接收
9.2.1匹配濾波器
9.2.2二進製信號的匹配濾波器接收機
9.3最小差錯率準則及其最佳接收
9.3.1數字信號接收的統計模型(選講)
9.3.2最小差錯率準則及其接收機
表4-1常見的部分晌應波形
表10-128bit插入碼具體安排
表11-1巴克碼字
表12-10卷積碼的各個狀態
表12-1碼長5的偶監督碼字
表12-2(66,50)行列監督碼的一個碼字
表12-33:2數字保護碼
表12-4校正字與誤碼位置
表12-5(7,4)分組碼的所有許用碼組
表12-6(7,4)碼校正子與錯誤圖樣的對應關係
表12-7一種(7,3)循環碼的全部碼字
表12-8編碼器工作過程
表12-9信息D進行卷積編碼時的狀態
表5-1各種模擬調製方式總結
表6-1各段落的斜率
表6-24位二進製碼碼型
表6-3段落碼
表6-4段內碼
表6-513折線A律有關參數表
表6-6A律13折線非線性碼與線性碼間的關係
表8-1二進製數字調製係統誤碼率及信號帶寬
..............................
1.2通信係統的組成及其模型
1.2.1通信係統的一般模型
1.2.2模擬通信係統的模型
1.2.3數字通信係統的模型
1.2.4數字通信的優點
1.3通信係統的分類及通信方式
1.3.1通信係統的分類
1.3.2通信方式
1.4信息及其量度
1.5通信係統的主要性能指標
1.5.1通信係統的有效性指標
1.5.2通信係統的可靠性指標
10.1引言(信道複用的概念和分類)
10.2頻分複用(FDM)
10.3時分複用和多路數字電話係統
10.3.1PAM時分複用原理
10.3.2時分複用的PCM係統(TDM—PCM)
10.3.332路PCM的幀結構
10.4數字複接技術
10.4.1數字複接的基本概念
10.4.2同步複接與異步複接
10.5碼分複用(CDM)
11.1引言(同步的概念和分類)
11.2載波同步技術
11.2.1直接法(自同步法)
11.2.2插入導頻法
11.2.3兩種載波同步方法的比較
11.3位同步技術
11.3.1插入導頻法
11.3.2自同步法
11.4群同步(即幀同步)技術
11.4.1起止同步法
11.4.2連貫式(集中)插入法
11.4.3間歇式(分散)插入法
11.5網同步簡介
12.1引言(差錯控製的作用和方式的分類)
12.1.1信源編碼與信道編碼的基本概念
12.1.2糾錯編碼的分類
12.1.3差錯控製方式
12.1.4糾錯編碼的基本原理
12.2常用的簡單的檢、糾錯編碼
12.2.1奇偶監督碼
12.2.2行列監督碼
12.2.3恒比碼
12.3線性分組碼
12.3.1分組碼的基本概念
12.3.2監督矩陣H和生成矩陣G
12.3.3校驗子S
12.3.4漢明碼
12.4循環碼
12.4.1循環碼的特點
12.4.2循環碼的生成多項式和生成矩陣
12.4.3循環碼的編、譯碼方法
12.5卷積碼
12.5.1卷積碼的由來和編碼基本原理
12.5.2卷積碼的描述方法(選講)
2.1確知信號的範疇和基本分析方法
2.1.1為什麼要研究確知信號
2.1.2確知信號的基本分析方法
2.2能量信號和功率信號
2.3能量譜密度和功率譜密度
2.3.1Parseval定理
2.3.2能量譜密度和功率譜密度
3.1引言(隨機信號的範疇和基本分析方法)
3.2隨機過程的基本概念
3.3平穩隨機過程
3.4平穩隨機過程的自相關函數和功率譜密度
3.5高斯隨機過程
3.6平穩隨機過程通過線形係統
4.1信道的基本概念及其模型
4.1.1信道的定義
4.1.2信道的分類
4.1.3信道的數學模型
4.2恒參信道及其對所傳信號的影響
4.2.1信號無失真傳輸的條件
4.2.2幅度-頻率畸變
4.2.3相位-頻率畸變
4.2.4減小畸變的措施
4.3隨參信道及其對所傳信號的影響(選講)
4.3.1隨參信道傳輸媒質的特點
4.3.2隨參信道對信號傳輸的影響
4.3.3隨參信道特性的改善
4.4信道的加性噪聲
4.5信道容量
5.1引言(調製的作用和分類)
5.1.1調製的概念(過程)
5.1.2調製的作用
5.1.3調製的分類
5.2幅度調製與解調
5.2.1幅度調製的一般模型
5.2.2常規雙邊帶調幅(AM)
5.2.3抑製載波的雙邊帶調幅(DSB-SC)
5.2.4單邊帶調幅(SSB)
5.2.5殘留邊帶調幅(VSB)
5.3線性調製係統的抗操聲性能
5.3.1通信係統抗噪聲性能分析模型
5.3.2線性調製相幹解調的抗噪聲性能
5.3.3常規調幅包絡檢波的抗噪聲性能(選講)
5.4角度調製(非線性調製)的原理及抗噪聲性能
5.4.1角度調製的基本概念
5.4.2窄帶調頻與寬帶調頻
5.5各種模擬調製係統的比較
5.6頻分複用(FDM)
6.1引言
6.2抽樣定理
6.3脈衝振幅調製(PAM)
6.4.1模擬信號的量化
6.4.2量化後的編碼
6.4脈衝編碼調製(PCM)
6.5.1增量調製的基本原理
6.5.2增量調製的過載特性與編碼的動態範圍
6.5增量調製(ΔM)
6.6改進型增量調製
7.1數字基帶信號的碼型
7.1.1數字基帶信號的碼型設計原則
7.1.2數字基帶信號的常用碼型
7.2數字基帶信號功率譜
7.3基帶係統的脈衝傳輸與碼間幹擾
7.3.1數字基帶信號傳輸的係統模型
7.3.2基帶傳輸係統的碼間串擾
7.3.3碼間串擾的消除
7.4無碼間串擾的基帶傳輸係統
7.4.1理想基帶傳輸係統
7.4.2無碼間串擾的等效特性
7.4.3實用的無碼間串擾基帶傳輸特性(以餘弦滾降係統為例)
7.5.1部分響應係統的基本原理
7.5.2一種實用的部分響應係統
7.5.2一般形式的部分響應係統
7.5部分響應係統
7.6.1眼圖的概念
7.6.2眼圖形成原理及模型
7.6眼圖
7.7.1均衡的概念7.7.1均衡的概念
7.7.2時域均衡的基本原理
7.7.3有限長橫向濾波器
7.7時域均衡原理
8.1引言(數字調製的特點和分類)
8.2二進製數字幅度調製(2ASK)
8.2.12ASK信號的功率譜及帶
8.2.12ASK原理與實現方法
8.3二進製數字頻率調製(2FSK)
8.3.12FSK信號的解調
8.3.12FSK原理與實現方法
8.3.22FSK信號的功率譜及帶寬
8.4二進製數字相位調製(2PSK和2DPSK)
8.4.1二進製相移鍵控(2PSK)
8.4.2二進製差分相移鍵控(2DPSK)
8.5二進製數字調製係統的性能比較
8.6多進製數字調製
8.6.1多進製數字幅度調製(MASK)
8.6.2多進製數字頻率調製(MFSK)
8.6.3多進製數字相位調製(MPSK)
8.7現代數字調製技術
8.7.1正交振幅調製(QAM)
8.7.2交錯正交相移鍵控(OQPSK)
8.7.3最小頻移鍵控(MSK)(選講)
9.1引言(最佳接收的概念和研究意義)
9.2最大輸出信噪比準則的最佳接收
9.2.1匹配濾波器
9.2.2二進製信號的匹配濾波器接收機
9.3最小差錯率準則及其最佳接收
9.3.1數字信號接收的統計模型(選講)
9.3.2最小差錯率準則及其接收機
表4-1常見的部分晌應波形
表10-128bit插入碼具體安排
表11-1巴克碼字
表12-10卷積碼的各個狀態
表12-1碼長5的偶監督碼字
表12-2(66,50)行列監督碼的一個碼字
表12-33:2數字保護碼
表12-4校正字與誤碼位置
表12-5(7,4)分組碼的所有許用碼組
表12-6(7,4)碼校正子與錯誤圖樣的對應關係
表12-7一種(7,3)循環碼的全部碼字
表12-8編碼器工作過程
表12-9信息D進行卷積編碼時的狀態
表5-1各種模擬調製方式總結
表6-1各段落的斜率
表6-24位二進製碼碼型
表6-3段落碼
表6-4段內碼
表6-513折線A律有關參數表
表6-6A律13折線非線性碼與線性碼間的關係
表8-1二進製數字調製係統誤碼率及信號帶寬
..............................
下一篇:尚無數據
用戶登陸
通信企業管理熱門資料
通信企業管理相關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