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集體化規範模式的確立(doc 21頁)
中國農業集體化規範模式的確立(doc 21頁)內容簡介
第一節 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
第二節 一波三折的經濟調整
第三節 規範模式下的常態運行
第四節 工占農利伴生物與農村“四清”“社教”:第二種“階級鬥爭”
第一節 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
一 第二種嚐試
合作化頭6年,解決了一個問題:要在落後的傳統農業國實現工業化,必須有外部注入的初始能量,必須抽取農業剩餘以供資本原始積累。為工業化服務的合作化-集體化路線就是基於此確立起來的。
從這條路線最終確立的1957年底起,我們又用了6年時間,明確了第二個真理:在大部分剩餘為外界索取的前提下,僅依靠農業內部調整經濟關係,來產生農業躍進的能量,達到工農皆大歡喜,是不可能的;硬要“躍進”的話,隻會工農兩傷。從而確立了集體化的規範模式。
人們多從自己的經曆,尤其是錯誤的經曆中學習。第二個真理,是經由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嚐試明確的。具體的:
1957年底~1958年底~1960年中。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發燒階段。
1960年中~1962年秋。經濟調整,“農業60條”的製定。退燒階段。
1962年秋~1963年底。規範模式下的運行。常態階段。
與明確第一個真理時的第一種嚐試不同,這一次,付出了億萬人的最大努力和上千萬人的死亡的代價。
二 “大躍進”的邏輯
回顧40年前的那一場真正的浩劫,人們常常用“不可思議”,來概括感受,甚至用“滑稽”來形容當時人們的狂熱。的確,和平時期造成以千萬計的人口死亡的“運動”,在古今中外的曆史上極為罕見。
人們已經用中國的執政黨及其領袖的政策失誤來解釋這場運動,即與“……
..............................
用戶登陸
農業與畜牧熱門資料
農業與畜牧相關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