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經濟學導論概述(doc 62頁)
行為經濟學導論概述目錄:
一、行為經濟學的形成過程概述
二、行為經濟學的研究綱領和方法論
三、行為經濟學的基本理論
四、前景理論的拓展
五、......
行為經濟學導論概述內容摘要:
行為經濟學又稱為“心理學的經濟學”或“心理學和經濟學”,就是在心理學的基礎上研究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經濟學分支學科,其核心觀點如下:對經濟行為的研究必須建立在現實的心理特征基礎上,而不能建立在抽象的行為假設基礎上;從心理特征看,當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依靠心智帳戶、啟發式代表性程序進行決策,關心相對損益,並常常有框架效應等;當事人在決策時偏好不是外生給定的,而是內生於當事人的決策過程中,不僅可能出現偏好逆轉,而且會出現時間不一致等;當事人的這些決策模式和行為特征通過經濟變量反映出來,結果市場有效性不再成立,各種經濟政策需要重新考慮。
行為經濟學在思想上並非新鮮事務,早在亞理斯多德時代就注重主觀效用的研究。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中,就已經論及諸如“損失厭惡”等個人心理,並注意到這些個人心理對觀察經濟現象的作用。在斯密之後,邊沁的功利主義對行為發生的心理有所研究,比如經濟績效可以通過參與人的快樂和痛苦的感覺加總測度;單個人的快樂和痛苦由效用度量;效用是遞減的。隨後,西尼爾也討論了主觀效用的問題。
經濟學中行為主義的興起:法國人戈森(Gossen)、杜普伊特( Dupnit)提出了邊際效用遞減法則,並尋求測度方法;傑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斯建立了以基數效用論為基礎的主觀效用理論;瓦爾拉斯和帕雷托建立了序數效用理論的分析方法;斯盧茨基(Slusky)、艾倫和希克斯等人在序數效用論基礎上,運用無差異曲線等工具建立了偏好序——效用函數——需求函數的邏輯關係;薩繆爾森建立了顯示偏好理論,徹底把經濟學的主觀效用和個人心理因素割裂開來。
與經濟學相對應的是早期心理學的發展:
德國人(Wundt)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對人的反應、神經阻滯等進行科學實驗,開創了科學的心理學。馮特及其追隨者被劃入“構造主義”。
美國人詹姆斯(James)1890年出版《心理學原理》,提出用實用主義方法替代馮特的內省式研究方法,強調人的非理性層麵和動機、思想的形成機製的具體研究,成功地把心理學的研究中心從德國轉到美國。他的學說被成為“技能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