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地區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的創新性探索(doc 11頁)
內容提要: 農村醫療保障製度不僅關係到保護農民健康,而且與農村的貧困有著密切的關係。解決貧困地區農村貧困人口看不起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關鍵在於農村合作醫療製度的創新。安徽省霍山縣中荷扶貧項目在進行衛生扶貧的實踐中,通過支持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建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製度,同時培訓農村醫生,修建村衛生所,增添醫療設備,以改善農村醫療條件,並對籌資標準、管理體係、監督機製等方麵都進行了可貴的探索,收到了明顯的成效。其做法和經驗為貧困地區乃至全國其他地區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農村合作醫療;醫療保障製度;管理體係;監督機製
從新中國成立到1979年,我國政府為化解農民疾病風險、滿足農民對醫療保障的需求而作出的製度安排是合作醫療製度。這項我國政府付出巨大力量建立的解決農村衛生問題的富有“中國特色”的製度安排,被世界銀行的專家稱為“衛生革命”,廣大農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得到了較好的解決。但合作醫療製度建立在農民集體經濟製度的基礎之上,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取代人民公社,集體經濟解體,農村合作醫療失去了依托,曾經轟轟烈烈的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在大多數農村地區迅速崩潰,到1985年,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陡降至5%。90年代雖有所恢複,但到1997年底,合作醫療的覆蓋率也僅占全國行政村的17%,農村居民參加合作醫療的比例僅為9.6%。如此之低的合作醫療的覆蓋率使得我國90%的農村村民被排除在社會醫療保障製度之外,基本靠自費醫療,農村貧困人口看不起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在逐漸增加,並成為困擾農民生活的一大問題。
農村醫療衛生關係到保護農民健康和農村發展的大局,中央指示“要高度重視並做好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衛生工作。各級政府要把衛生扶貧納入當地扶貧計劃。” 溫家寶總理在全國人大十屆二次會議上提出,要大力發展衛生事業,不斷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試點工作。作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的霍山縣,中荷扶貧項目積極開展農村社區衛生服務項目,從1998年到2003年將10%的扶貧項目資金用於建立合作醫療製度(以下簡稱CMS),同時培訓農村醫生,修建村衛生所,增添醫療設備,以改善農村醫療條件。他們所作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其做法和經驗為全國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