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集體建築經濟實現曆史大跨越(doc 15)
中國集體建築經濟實現曆史大跨越(doc 15)內容簡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二十年,是我國城鄉集體建築經濟改革不斷深化,取得重大突破和輝煌成就,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二十年。回顧改革曆程,總結改革成就與經驗,對於促進集體建築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推動建築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一、主要成就 集體建築企業在改革中崛起,登上了中國工程建設大舞台 我國集體建築企業誕生於新中國成立之後,前三十年由於受“左”的思想影響,幾經挫折,發展緩慢,一直處於建築業拾遺補缺的地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過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和經濟政策的調整,特別是1984年國家實行“允許集體和個人興辦建築業”和“民工可以進城”之後,建築業跨入了一個嶄新階段,城鄉集體建築企業如雨後春筍蓬勃興起,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迅猛發展,成為建築業的主體力量。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997年全國建築企業發展到95956個,其中國有企業9650個,城鎮集體企業29872個,以集體經濟為主的農村建築企業51939個,城鄉集體企業合計81811個,占建築企業總數的85 26%;1997年全國建築企業從業人員3349萬人,其中國有企業828 6萬人,城鎮集體企業1148 2萬人,農村建築企業1372 2萬人,城鄉集體企業合計2520 4萬人,占建築業從業總人數的75 2%,比1978年增加4 1倍;1997年全國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2462 57億元,其中國有企業完成4526 52億元,城鄉集體企業完成7261 9億元,占58 27%,比1980年增長56 6倍。1997年全國房屋建築竣工麵積62244萬平方米,其中國有企業完成185073萬平方米,城鄉集體企業合計完成39859 3萬平方米,占64 04%。在建築業比較發達的一些省份,集體建築企業已經是“三分天下有其二”。按完成總產值和房屋建築麵積計算,城鄉集體企業合計完成數占全省總數的比例,江蘇省為90%和93%,浙江省為84 3%和92 4%。尤其令人矚目的經濟特區深圳市,全部新建房屋的70%、高層建築的60%是城鄉集體建築企業完成的,而在國有企業完成的工程中,也離不開集體建築企業的合作。 集體建築企業總體實力明顯增強,為建築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打下了基礎 現在,集體建築企業不僅在數量上超過了國有企業,而且在生產能力、技術水平、工程質量、經濟效益諸方麵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過去隻能蓋一些低矮的平房,現在有相當多的企業具備了承建高大難新工程的能力。企業實現利潤、上交稅費及企業自身積累都趕上或超過了國有企業。1997年全國建築業實現利 潤總額109 92億元,其中僅城鎮集體企業就實現75 56億元,是國有企業16 69億元的4 5倍,占全行業實現利潤總額的68 74%;1997年全國建築業實現利稅總額381 58億元,其中僅城鎮集體企業就完成199 57億元,比國有企業的144 19億元多55 38億元,占全行業實現利稅總額的52 3%。在沒有國家投資的情況下,通過企業自我積累,到1997年城鎮集體企業擁有固定資產淨值785 53億元,比1980年的10 3億元增長了75倍,家底明顯增厚。企業的資質等級大幅度提高,到1997年底,全國集體企業絕大多數都獲得了四級以上的企業資質,其中獲得一級企業資質的近300家,還湧現出一批頗具實力的企業集團。如浙江省東陽第三建築公司,原是一個農村建築企業,改製為股份有限公司後,不僅股票上市,而且在1998年9月收購了重慶市一個大型國有建築企業,開始了麵向全國的資本擴張之路。 集體建築企業廣泛吸納城鄉勞動者就業,為社會穩定和引導農民脫貧致富做出了貢獻 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我國曾出現三次大的就業壓力,都是主要通過扶持和發展集體經濟而緩解的。據統計,安排知青就業的第一個高峰期1979年至1982年,城鎮集體建築企業安排就業107萬人,占同期全國各行各業安排就業人數的六分之一。第二、三次就業高峰期,城鎮集體建築企業又安排了948 1萬人。農村建築企業的發展更是為大批農村勞動力解決了就業出路,成為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引導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1985年,農村建築企業從業人數首次突破了千萬大關,達到1170 17萬人,到1997年又增加到1372 2萬人。江蘇、浙江、山東、河南、四川等建築業發達的省份,建築業從業人員占社會勞動者總人數的比例已超過10%;許多市縣財政收入的30%和鄉鎮財政收入的70%來源於建築業。全國不少鄉鎮企業都是依靠建築業起家的;整修水利、興辦工廠、發展教育、修路架橋等造福後代的事業,也都依靠建築業。山東省桓台縣有兩個41%長期引人矚目。一是建築業從業人員占全縣勞動力總數的41%,二是全縣人均收入的41%來自建築業。因以工補農,建築業的發展又促使它成為我國北方第一個噸糧縣。全國由建築業帶動而發展起來的小城鎮遍布大江南北,加快了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
..............................
一、主要成就 集體建築企業在改革中崛起,登上了中國工程建設大舞台 我國集體建築企業誕生於新中國成立之後,前三十年由於受“左”的思想影響,幾經挫折,發展緩慢,一直處於建築業拾遺補缺的地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過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和經濟政策的調整,特別是1984年國家實行“允許集體和個人興辦建築業”和“民工可以進城”之後,建築業跨入了一個嶄新階段,城鄉集體建築企業如雨後春筍蓬勃興起,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迅猛發展,成為建築業的主體力量。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997年全國建築企業發展到95956個,其中國有企業9650個,城鎮集體企業29872個,以集體經濟為主的農村建築企業51939個,城鄉集體企業合計81811個,占建築企業總數的85 26%;1997年全國建築企業從業人員3349萬人,其中國有企業828 6萬人,城鎮集體企業1148 2萬人,農村建築企業1372 2萬人,城鄉集體企業合計2520 4萬人,占建築業從業總人數的75 2%,比1978年增加4 1倍;1997年全國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2462 57億元,其中國有企業完成4526 52億元,城鄉集體企業完成7261 9億元,占58 27%,比1980年增長56 6倍。1997年全國房屋建築竣工麵積62244萬平方米,其中國有企業完成185073萬平方米,城鄉集體企業合計完成39859 3萬平方米,占64 04%。在建築業比較發達的一些省份,集體建築企業已經是“三分天下有其二”。按完成總產值和房屋建築麵積計算,城鄉集體企業合計完成數占全省總數的比例,江蘇省為90%和93%,浙江省為84 3%和92 4%。尤其令人矚目的經濟特區深圳市,全部新建房屋的70%、高層建築的60%是城鄉集體建築企業完成的,而在國有企業完成的工程中,也離不開集體建築企業的合作。 集體建築企業總體實力明顯增強,為建築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打下了基礎 現在,集體建築企業不僅在數量上超過了國有企業,而且在生產能力、技術水平、工程質量、經濟效益諸方麵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過去隻能蓋一些低矮的平房,現在有相當多的企業具備了承建高大難新工程的能力。企業實現利潤、上交稅費及企業自身積累都趕上或超過了國有企業。1997年全國建築業實現利 潤總額109 92億元,其中僅城鎮集體企業就實現75 56億元,是國有企業16 69億元的4 5倍,占全行業實現利潤總額的68 74%;1997年全國建築業實現利稅總額381 58億元,其中僅城鎮集體企業就完成199 57億元,比國有企業的144 19億元多55 38億元,占全行業實現利稅總額的52 3%。在沒有國家投資的情況下,通過企業自我積累,到1997年城鎮集體企業擁有固定資產淨值785 53億元,比1980年的10 3億元增長了75倍,家底明顯增厚。企業的資質等級大幅度提高,到1997年底,全國集體企業絕大多數都獲得了四級以上的企業資質,其中獲得一級企業資質的近300家,還湧現出一批頗具實力的企業集團。如浙江省東陽第三建築公司,原是一個農村建築企業,改製為股份有限公司後,不僅股票上市,而且在1998年9月收購了重慶市一個大型國有建築企業,開始了麵向全國的資本擴張之路。 集體建築企業廣泛吸納城鄉勞動者就業,為社會穩定和引導農民脫貧致富做出了貢獻 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我國曾出現三次大的就業壓力,都是主要通過扶持和發展集體經濟而緩解的。據統計,安排知青就業的第一個高峰期1979年至1982年,城鎮集體建築企業安排就業107萬人,占同期全國各行各業安排就業人數的六分之一。第二、三次就業高峰期,城鎮集體建築企業又安排了948 1萬人。農村建築企業的發展更是為大批農村勞動力解決了就業出路,成為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引導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1985年,農村建築企業從業人數首次突破了千萬大關,達到1170 17萬人,到1997年又增加到1372 2萬人。江蘇、浙江、山東、河南、四川等建築業發達的省份,建築業從業人員占社會勞動者總人數的比例已超過10%;許多市縣財政收入的30%和鄉鎮財政收入的70%來源於建築業。全國不少鄉鎮企業都是依靠建築業起家的;整修水利、興辦工廠、發展教育、修路架橋等造福後代的事業,也都依靠建築業。山東省桓台縣有兩個41%長期引人矚目。一是建築業從業人員占全縣勞動力總數的41%,二是全縣人均收入的41%來自建築業。因以工補農,建築業的發展又促使它成為我國北方第一個噸糧縣。全國由建築業帶動而發展起來的小城鎮遍布大江南北,加快了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
..............................
上一篇:建築基礎常識.PPT24
用戶登陸
工程管理熱門資料
工程管理相關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