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質量檢測--語文(doc 8頁)
專題質量檢測--語文(doc 8頁)內容簡介
專題質量檢測--語文內容提要:
漢字簡化是歧途嗎
蘇培成
讀古文不一定必須讀繁體字,簡化字同樣可以用來寫古文。如果說古書本來是用繁體字寫的,一旦改為簡化字就變了樣,不再是古書了,這話不合乎事實。我們知道,《論語》這部書大約是在春秋末期開始編寫,到了戰國初期才寫定。那時連楷書都還沒有呢,更談不到繁體字了。根據《漢書?藝文誌》:漢武帝末年,魯恭王為擴大自己的宮室,拆毀孔子的舊宅,在牆壁裏發現秦始皇焚書時藏起來的《尚書》、《論語》、《禮記》等。這是戰國時人用“古文”寫在竹簡上的,漢代的一般人已經不認識了。後來經過漢代的專家把“古文”改為漢代的隸書,這叫“隸古定”。後來的人又把隸書改為楷書,才流傳下來,今天看到的繁體字本《論語》,早已不是古時的樣子。如果要回到古代,就應該用戰國“古文”,可是那樣一來還有誰能認得呢?
其實,現代人讀古書遇到的困難,不在於用簡化字還是繁體字,難在古書用的是古代漢語。要能讀懂古書不但要認識漢字,不管是繁體還是簡體,更重要的是要懂古代漢語,包括文字、音韻、訓詁、版本、目錄,還包括古代文化知識等一大套學問,而這些學問絕非三五日就能學會的。《尚書?堯典》開頭是“曰若稽古”,這四個字沒有繁簡體的分別,可是認識了這四個字還不能懂得它的意思。“若”,順序,規律;“稽”,考。意思就是按著一定的規律考察曆史,不是古人滑稽的意思。《詩經?豳風?七月》裏有一句是“七月流火”,意思是說到了夏曆七月大火星就偏了西,暑氣將要退去,可是有的人卻誤解為七月的天氣下了火似的十分炎熱。魏晉以來有個俗語詞叫“寧馨”,意思是“如此”、“這樣”,可是有的人卻誤解為寧靜溫馨。這不是古書無情,故意與我們為難,而是因為語言文字是發展變化的,隻知今而不知古,自然無法直接與古人溝通。可見能讀懂古書是道高門檻,這道高門檻是在語言,不在文字。我們讀上麵引用的《論語?八佾》裏的一段話,如果讀不懂用簡化字寫的“三歸”,改為繁體字的“三歸”照樣讀不懂。清代學者郭嵩燾著《養知書屋文集》卷一《釋三歸》說:“是所謂三歸者,市租之常例之歸之公者也。”可見“三歸”指的是從民眾中收取的市租。很多人相信“讀古文必須讀繁體字”,這是因為傳世古文用的都是繁體字,其實如果有了簡化字的古書,照樣可以從中學習傳統文化。
繼承傳統文化曆來有兩種方式,就是直接繼承和間接繼承。直接繼承是指由研究傳統文化的專家學者來繼承。他們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能夠直接閱讀古籍,並對古籍記載的傳統文化進行研究,吸收其中的精華,去除其中的糟粕。然後把他們的研究成果寫成深淺程度不一的著作,供社會上不同水平的讀者閱讀。間接繼承是指通過閱讀由專家學者對傳世古籍進行整理、編選、注釋、今譯和分析寫出的各種著作來繼承。絕大多數人是通過間接繼承的方式來學習傳統文化的。都來搞直接繼承不更好嗎?那樣做既沒有必要,又沒有可能。全體人民都去研究文字、音韻、訓詁,都去讀古書,都不去生產,社會怎麼發展?隻認識繁體字並不能直接去讀古書、去繼承傳統文化。
簡化字比繁體字效率高,好學好用,可是有些人的想法,為了能讀古書,要放棄簡化字回歸繁體字。要明白認識繁體字的人並不等於就能讀古書。如果放棄簡化字、回歸繁體字,結果是不但丟了簡化字,而且古書照樣讀不懂,這不是兩頭落空嗎?
(摘編自2009年第6期《語言文字》)
1.下麵是有關漢字簡化意義的表述,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用簡化字寫古文,不會使古文變了樣,因為簡化字並沒有改變古文內容,同樣可以用來寫古文。
B.如果有了簡化字寫的古書,照樣可以從中學習傳統文化,有利於人們去讀古書,去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
C.簡化字比繁體字效率高,好學好用,如果放棄簡化字,回歸繁體字,就會兩頭落空。
D.我們現在認識的繁體字本《論語》,實際上就是戰國時的“古文”,不簡化誰也不認得的。
解析:現在的繁體字本《論語》不是戰國時的“古文”,而是楷書。
答案:D
2.下麵例子不符合古代漢語意思的一項是 ( )
A.《尚書?堯典》開頭的“曰若稽古”,“若”,就是順序、規律的意思;“稽”,就是考證、考察的意思。即按照一定的規律來考察曆史。
B.《詩經?豳風?七月》裏的“七月流火”,是說到了夏曆七月,大火星就偏了西,暑氣將要退去,天氣就要轉涼了。
C.魏晉以來有個俗語詞叫“寧馨”,表麵看是“寧靜溫馨”的意思,實際上,“寧”當“如”當“這”講,“馨”當“此”當“樣”講,就是“如此”、“這樣”的意思。
D.《論語?八佾》中的“管氏有三歸”,這裏“三歸”的意思是指“市租之常例之歸之公者也”,也即從民眾中收取的市租。
解析:不能拆開單獨一一解釋。
答案:C
3.根據文章內容,下麵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讀懂古文並不容易,它的門檻很高,這裏既包括古代文字,又包括古代語言,不弄懂弄通它們,我們就無法與古人溝通。
B.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主要觀點,是讀古文不一定讀繁體字,用簡化字同樣可以來寫古文。
C.我們在讀古文時遇到的困難,主要不是在簡化字還是繁體字等古文字上,而是難在古書用的古代漢語上。
D.要想讀懂古漢語,直接繼承傳統文化,必須對古籍記載的傳統文化進行研究,包括文字、音韻、訓詁、版本、目錄,還包括古代文化常識等學問。
解析:不包括“古代文字”。
答案:A
…………
..............................
漢字簡化是歧途嗎
蘇培成
讀古文不一定必須讀繁體字,簡化字同樣可以用來寫古文。如果說古書本來是用繁體字寫的,一旦改為簡化字就變了樣,不再是古書了,這話不合乎事實。我們知道,《論語》這部書大約是在春秋末期開始編寫,到了戰國初期才寫定。那時連楷書都還沒有呢,更談不到繁體字了。根據《漢書?藝文誌》:漢武帝末年,魯恭王為擴大自己的宮室,拆毀孔子的舊宅,在牆壁裏發現秦始皇焚書時藏起來的《尚書》、《論語》、《禮記》等。這是戰國時人用“古文”寫在竹簡上的,漢代的一般人已經不認識了。後來經過漢代的專家把“古文”改為漢代的隸書,這叫“隸古定”。後來的人又把隸書改為楷書,才流傳下來,今天看到的繁體字本《論語》,早已不是古時的樣子。如果要回到古代,就應該用戰國“古文”,可是那樣一來還有誰能認得呢?
其實,現代人讀古書遇到的困難,不在於用簡化字還是繁體字,難在古書用的是古代漢語。要能讀懂古書不但要認識漢字,不管是繁體還是簡體,更重要的是要懂古代漢語,包括文字、音韻、訓詁、版本、目錄,還包括古代文化知識等一大套學問,而這些學問絕非三五日就能學會的。《尚書?堯典》開頭是“曰若稽古”,這四個字沒有繁簡體的分別,可是認識了這四個字還不能懂得它的意思。“若”,順序,規律;“稽”,考。意思就是按著一定的規律考察曆史,不是古人滑稽的意思。《詩經?豳風?七月》裏有一句是“七月流火”,意思是說到了夏曆七月大火星就偏了西,暑氣將要退去,可是有的人卻誤解為七月的天氣下了火似的十分炎熱。魏晉以來有個俗語詞叫“寧馨”,意思是“如此”、“這樣”,可是有的人卻誤解為寧靜溫馨。這不是古書無情,故意與我們為難,而是因為語言文字是發展變化的,隻知今而不知古,自然無法直接與古人溝通。可見能讀懂古書是道高門檻,這道高門檻是在語言,不在文字。我們讀上麵引用的《論語?八佾》裏的一段話,如果讀不懂用簡化字寫的“三歸”,改為繁體字的“三歸”照樣讀不懂。清代學者郭嵩燾著《養知書屋文集》卷一《釋三歸》說:“是所謂三歸者,市租之常例之歸之公者也。”可見“三歸”指的是從民眾中收取的市租。很多人相信“讀古文必須讀繁體字”,這是因為傳世古文用的都是繁體字,其實如果有了簡化字的古書,照樣可以從中學習傳統文化。
繼承傳統文化曆來有兩種方式,就是直接繼承和間接繼承。直接繼承是指由研究傳統文化的專家學者來繼承。他們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能夠直接閱讀古籍,並對古籍記載的傳統文化進行研究,吸收其中的精華,去除其中的糟粕。然後把他們的研究成果寫成深淺程度不一的著作,供社會上不同水平的讀者閱讀。間接繼承是指通過閱讀由專家學者對傳世古籍進行整理、編選、注釋、今譯和分析寫出的各種著作來繼承。絕大多數人是通過間接繼承的方式來學習傳統文化的。都來搞直接繼承不更好嗎?那樣做既沒有必要,又沒有可能。全體人民都去研究文字、音韻、訓詁,都去讀古書,都不去生產,社會怎麼發展?隻認識繁體字並不能直接去讀古書、去繼承傳統文化。
簡化字比繁體字效率高,好學好用,可是有些人的想法,為了能讀古書,要放棄簡化字回歸繁體字。要明白認識繁體字的人並不等於就能讀古書。如果放棄簡化字、回歸繁體字,結果是不但丟了簡化字,而且古書照樣讀不懂,這不是兩頭落空嗎?
(摘編自2009年第6期《語言文字》)
1.下麵是有關漢字簡化意義的表述,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用簡化字寫古文,不會使古文變了樣,因為簡化字並沒有改變古文內容,同樣可以用來寫古文。
B.如果有了簡化字寫的古書,照樣可以從中學習傳統文化,有利於人們去讀古書,去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
C.簡化字比繁體字效率高,好學好用,如果放棄簡化字,回歸繁體字,就會兩頭落空。
D.我們現在認識的繁體字本《論語》,實際上就是戰國時的“古文”,不簡化誰也不認得的。
解析:現在的繁體字本《論語》不是戰國時的“古文”,而是楷書。
答案:D
2.下麵例子不符合古代漢語意思的一項是 ( )
A.《尚書?堯典》開頭的“曰若稽古”,“若”,就是順序、規律的意思;“稽”,就是考證、考察的意思。即按照一定的規律來考察曆史。
B.《詩經?豳風?七月》裏的“七月流火”,是說到了夏曆七月,大火星就偏了西,暑氣將要退去,天氣就要轉涼了。
C.魏晉以來有個俗語詞叫“寧馨”,表麵看是“寧靜溫馨”的意思,實際上,“寧”當“如”當“這”講,“馨”當“此”當“樣”講,就是“如此”、“這樣”的意思。
D.《論語?八佾》中的“管氏有三歸”,這裏“三歸”的意思是指“市租之常例之歸之公者也”,也即從民眾中收取的市租。
解析:不能拆開單獨一一解釋。
答案:C
3.根據文章內容,下麵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讀懂古文並不容易,它的門檻很高,這裏既包括古代文字,又包括古代語言,不弄懂弄通它們,我們就無法與古人溝通。
B.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主要觀點,是讀古文不一定讀繁體字,用簡化字同樣可以來寫古文。
C.我們在讀古文時遇到的困難,主要不是在簡化字還是繁體字等古文字上,而是難在古書用的古代漢語上。
D.要想讀懂古漢語,直接繼承傳統文化,必須對古籍記載的傳統文化進行研究,包括文字、音韻、訓詁、版本、目錄,還包括古代文化常識等學問。
解析:不包括“古代文字”。
答案:A
…………
..............................
用戶登陸
文體教育熱門資料
文體教育相關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