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18luck新利全站下载 >> 品質管理>> 質量控製>> 資料信息

班組長的質量控製(ppt 95頁)

所屬分類:
質量控製
文件大小:
763 KB
下載地址:
相關資料:
班組長, 質量控製
班組長的質量控製(ppt 95頁)內容簡介
班組長的質量控製內容提要:
造成質量波動的原因:
人(Man):操作者的質量意識、技術水平、操作熟練程度和身體素質等
機器(Machine):機器設備、測量器具的精 度和維護保養狀況等
材料(Material):材料的成分、雜質,物理性能和化學性能等
方法(Method):加工工藝、工藝設備的選用、操作規律和測試方法的確定等
環境(Environment):生產地點的溫度、濕度、照明、噪音、清潔衛生和空氣汙染情況等
這五個方麵的原因通常稱為五大因素,用 4 M 1 E 表示
1、質量檢驗階段
時間:20世紀初至30年代末,是質量管理的初級階段。
特點:事後檢驗為主體。
出現:管理科學之父泰勒在自己的科學管理理論中,提出將計劃與執行分開,設立專職檢驗職能,改變了工人集生產與檢驗於一身的狀況,促進了質量管理的發展。其中大量生產下的互換性理論與規格公差的概念也為質量檢驗奠定了理論基礎,根據這些理論規定了產品的技術標準和適宜的加工精度。檢驗人員根據技術標準,利用各種檢驗手段進行檢驗,作出判斷,防止不合格品出廠。
缺點:(1)事後把關,與事無補;(2)全數檢驗,成本增加;(3)破壞性檢驗,造成保護產品與判斷質量之間的矛盾。
2、統計質量控製階段(SQC,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
時間:20世紀40—50年代。
特點:從單純依靠質量檢驗事後把關,發展到工序控製,突出了質量的預防性控製與事後檢驗相結合的管理方式。
出現:事後檢驗的不足,促使人們變被動檢驗為主動,其中有兩個人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休哈特和道奇。(1)1924年美國的休哈特運用數理統計原理提出了控製圖和預防缺陷的理論;(2)1929年,美國的道奇和羅米格提出了抽樣檢驗法,解決了全數檢驗的難題。(對以上兩個理論進行說明)。但數理統計方法廣泛應用於質量管理是第二次世界打顫後的事,原因是這些理論提出時正處於經濟蕭條期,另外,戰爭中,軍品不允許事後檢驗,美國標準協會頒布了美國戰時質量管理標準,使美國生產軍品的公司得到巨額利潤,於是戰後被廣為流傳。
缺點:影響產品的質量因素非常多,單純依靠統計方法不可能得到全麵解決。
3、全麵質量管理階段
時間:20世紀60年代至今。
特點:三全一多樣。
出現:(1)科技的進步,高精尖產品的出現(如衛星、火箭、人造衛星)提出了可靠性要求,要求從係統的角度考慮問題。(2)生活水平的提高,品種和質量要求提高;(3)管理科學的發展,提倡“民主管理”,“參與管理”,調動人的積極性,促使質量管理提出了“自我控製”“無缺陷運動”等,超出了統計質量管理的範圍。
60年代初,美國的費根鮑姆和朱蘭提出了“全麵質量管理”的概念。主張(1)數理統計方法和組織管理相結合;(2)綜合考慮質量、價格、交貨期和服務;(3)全過程的質量管理;(4)產品質量與成本結合起來考慮。
TQM傳入日本後,在日本得到了全麵發展,是質量管理發展到了一個全新階段。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