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管理知識簡介(doc 14頁)
- 所屬分類:
- 品質知識
- 文件大小:
- 67 KB
- 下載地址:
- 相關資料:
- 品質管理知識
品質管理知識簡介目錄:
一、 質量管理發展階段
二、 ISO9000管理的八大思想
三、 ISO9000與TQM的關係
四、 原材料檢驗(IQC)
五、 過程檢驗(IPQC)
六、 成品出廠檢驗(OQC)
七、 產品標識和可追溯性
八、 產品防護
九、 監視和測量裝置的控製
品質管理知識簡介內容提要:
20世紀,人類跨入了以加工機械化、經營規模化、資本壟斷化為特征的工業化時代。在整整一個世紀中,質量管理的發展,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
1.質量檢驗階段
20世紀初,人們對質量管理的理解還隻限於質量的檢驗。質量檢驗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種的檢測設備和儀表,方式是嚴格把關,進行百分之百的檢驗。期間,美國出現了以泰羅為代表的“科學管理運動”。“科學管理”提出了在人員中進行科學分工的要求,並將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分開,中間再加一個檢驗環節,以便監督、檢查對計劃、設計、產品標準等項目的貫徹執行。這就是說,計劃設計、生產操作、檢查監督各有專人負責,從而產生了一支專職檢查隊伍,構成了一個專職的檢查部門、這樣,質量檢驗機構就被獨立出來了。起初,人們非常強調工長在保證質量方麵的作用,將質量管理的責任由操作者轉移到工長,故被人稱為“工長的質量管理”。
後來,這一職能又由工長轉移到專職檢驗人員,由專職檢驗部門實施質量檢驗。稱為“檢驗員的質量管理”。
質量檢驗是在成品中挑出廢品,以保證出廠產品質量。但這種事後檢驗把關,無法在生產過程中起到預防、控製的作用。且百分之百的檢驗,增加檢驗費用。在大批量生產的情況下,其弊端廉就突顯出來。
2.統計質量控製階段
這一階段的特征是數理統計方法與質量管理的結合。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休哈特將數理統計的原理運用到質量管理中來,並發明了控製圖。他認為質量管理不僅要搞事後檢驗,而且在發現有廢品生產的先兆時就進行分析改進,從而預防廢品的產生。控製圖就是運用數理統計原理進行這種預防的工具。因此,控製圖的出現,是質量管理從單純事後檢驗進入檢驗加預防階段的標誌,也是形成一門獨立學科的開始。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質量管理科學專著就是1931年休哈特的《工業產品質量的經濟控製》。在休哈特創造控製圖以後,他的同事在1929年發表了《抽樣檢查方法》。他們都是最早將數理統計方法引入質量管理的,為質量管理科學做出了貢獻。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統計質量管理得到了廣泛應用。美國軍政部門組織一批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於1941~1942年間先後製訂並公布了Z1.1《質量管理指南》、Z1.2《數據分析用控製圖法》和Z1.3《生產過程質量管理控製圖法》,強製生產武器企業管理的廠商推行,並收到了顯著效果。從此,統計質量管理的方法得到很多廠商的應用,統計質量管理的效果也得到了廣泛的承諾。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許多企業擴大了生產規模,除原來生產軍火的工廠繼續推行質量管理方法以外,許多民用工業也紛紛采用這一方法,美國以外的許多國家,也都陸續推行了統計質量管理,並取得了成效。
但是,統計質量管理也存在著缺陷,它過分強調質量控製的統計方法,使人們誤認為質量管理就是統計方法,是統計專家的事。在計算機和數理統計軟件應用不廣泛的情況下,使許多人感到高不可攀、難度大。
3.全麵質量管理階段
20世紀5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的發展,對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要求人們運用“係統工程”的概念,把質量問題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加以綜合分析研究,實施全員、全過程、全企業的管理。60年代在管理理論上出現了“行為科學”學派,主張調動人的積極性,注意人在管理中的作用。隨著市場競爭,尤其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各國企業都很重視“產品責任”和“質量保證”問題,加強內部質量管理,確保生產的產品使用安全、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