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關於產品、過程、服務和質量體係符合適用標準或其他技術規範的評定方法;
二、製定有關產品、過程和服務、質量體係認證以及檢驗和審核工作的國際指南;製定有關檢驗機構、審核機構和認證機構的評審和認可的國際指南;
三、促進各國和區域合格評定製度間的相互承認和認可,並在檢驗、審核、認證、評定和有關工作中,促進采用適用的國際標準。 目前,由ISO/IEC公布的涉及這個領域的指南已有19個。
本世紀初出現的由第三方權威機構對質量作出科學評價的認證製度,在近二、三十年幾乎已被所有的主要國家采用。這種評價製度之所以具有生命力,是因為由獨立的技術權威機構按嚴格的程序作出的評價結論,具有無可爭辯的可信任性。對采購商,利用這種評價結果帶來的方便、效能是不言而喻的,而且還可節省費用,降低成本。對供應商,認證大大有利於提高信譽、開拓與占領市場,同時也免除眾多采購商的分別審核。正因為供應商(第一方)采購商(第二方)的認同,質量認證才成為促進貿易的重要手段。認證製度得以廣泛推行的另一個因素,是認證為法律部門在推動法規實施時提供了經濟、有效的幫助。從而取得了政府對認證的依賴。如在政府采購和依法對涉及健康、安全、環境的產品進行強製性管理時,行政部門可直接利用認證結果,這顯然大大增加了認證的權威性。
事物的發展總是一分為二。當貿易關係越過國界以後,由於各國認證製度不同造成的差異,使認證製度應有的優點不能得到很好的體現。為打進各國市場,供應商需要反複申請多國的認證,其人力物力的消耗及費用的增加是可想而知的。同時,某些國家可利用認證製造貿易中的非關稅壁壘,限製其他國家的商品或服務進入,特別是發達國家有可能據此對發展中國家采取歧視政策。因此,實現認證的相互承認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發展中國家對此呼聲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