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能力理論興起的背景及意義(doc 54頁)
核心能力理論興起的背景及意義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核心能力內涵界定的研究回顧
第二節 核心能力識別的研究回顧
第三節 以往研究成果評述
第四節 本文的工作
第二章 核心能力界定模型框架及其解釋
第一節 核心能力模型框架
第二節 根據模型對以往核心能力界定的解釋
第三節 根據模型對以往核心能力界定的評價
第四節 根據模型對核心能力的界定
第三章 實例驗證:萬向集團核心能力的發展界定及其識別
第一節 萬向集團的發展曆程
第二節 根據模型對萬向企業能力發展過程的評述
第一節 結 論
核心能力理論興起的背景及意義內容簡介:
戰略管理理論的發展經曆了三個階段:經典戰略理論階段、產業結構分析階段(波特階段)和核心能力理論階段。核心能力理論代表了戰略管理理論在九十年代的最新進展,它是由美國學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國學者哈默(C. K. Prahalad & G. Hamel)於1990年首次提出的,他們在《哈佛商業評論》所發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已成為最經典的文章之一。此後,核心能力理論成為管理理論界的前沿問題之一被廣為關注 (Prahalad,1993;Hamel&Prahalad,1994;Coombs,1996;)。有些學者甚至提出一種新的競爭範式——基於核心能力的競爭戰略(Hamel &Heene,1994;Foss &Knundsen,1996)。應該說,核心能力理論是當今管理學和經濟學交叉融合的最新理論成果之一,源於戰略管理理論、經濟學理論、知識經濟理論、創新理論等對企業持續競爭優勢之源的不斷探索,體現了各學科的交叉融合。
一、核心能力理論興起的背景
1、對波特產業結構分析理論的不滿:波特的產業結構分析理論雖然提供了對企業進行戰略分析的完整框架,說明了產業吸引力對企業利潤水平的決定作用。但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同一產業內企業間的利潤差距並不比產業間的利潤差距小,在沒有吸引力的產業可以發現利潤水平很高的企業,在吸引力很高的產業,也有經營狀況不佳的企業。這些都是波特戰略理論不能很好解釋的現象。另外,波特的戰略理論還往往誘導企業進入一些利潤很高、但缺乏經驗或與自身優勢毫不相關的產業,進行無關聯的多角化經營,這方麵不少失敗的案例也對該理論提出了疑問。為了彌補上述缺陷,波特後來又提出了以企業內部價值鏈分析為核心的戰略分析模式,但是由於其幾乎涉及企業內部所有方麵,反而使主要問題得不到反映,不能很好地把握戰略重點,因而其局限性仍然非常突出。
2、企業重組和再造的挫折:在80年代,日本企業的競爭力在很多產業上都超過了美國企業,取代了美國企業的領先地位。為了趕上日本企業,美國的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