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18luck新利全站下载  >> 企業管理 >> 戰略管理 >> 資料信息

有機戰略觀理論概述(doc 22頁)

所屬分類:
戰略管理
文件大小:
101 KB
下載地址:
相關資料:
有機,戰略,理論概述
有機戰略觀理論概述(doc 22頁)內容簡介
有機戰略觀理論概述內容摘要:
  什麼是戰略?戰略涉及什麼?怎樣與之相關?如何選擇戰略和進行戰略管理?戰略應該是怎樣的?這些核心問題已經隨著兩大進展得到解釋,這兩大進展更多地是區別於認識論的差異,而不是年代順序。第一次大的進展包括幾個基於規律的獨立的中層理論,主要是SCP(結構-行為-績效),SSP(戰略-結構-績效)和 RBV(資源基礎論)。這些理論被用來解釋戰略和績效的變化(如魯梅爾特,1991)。戰略本身已主要被視為一種姿態和規劃,設計模型和SWOT分析模型(優勢和劣勢、機會和威脅)(安德魯斯,1971;巴爾尼,1997)被分別作為戰略管理和策略性選擇所采用的主要模型。我們稱這第一次進展為機械戰略觀。它提供的一套概念性、解釋性以及說明性的模型,已被信奉牛頓學說的機械邏輯的人們統一為認識論的共同基礎。
  對於戰略研究、教育和實踐的發展來說,機械戰略觀仍然非常重要。它建立了重要的結構、問題及其理論關係的中心地位,其說明性的導向表明該領域致力於幫助公司改善運作和績效的承諾,並涉及到管理層所關心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機械戰略觀的概念、理論和模型在統一的假設下相互加強,並更好地促進了溝通、產出和觀點的交流。然而,盡管機械戰略觀有很多的貢獻和成就,它的原則還是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其簡單的假設更適用於一個相對穩定和可預見的世界或某領域初期的發展,但在所觀察到的個體行為越來越複雜並不斷變化的情形下,似乎就顯得格格不入。因此,批評家們指責機械戰略觀是“靜態的”(如Pettigrew,1997),“線性的”(如亨德森和米切爾,1997),“零碎的”(如申德爾,1994)。
  由於機械戰略觀存在其局限性,隨著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嶄新思想的深入,戰略領域得到了第二次大的發展:這就是有機戰略觀的產生和迅速傳播。其重要的發展包括:對戰略結構和執行的研究(如奎因,1980;明茨伯格和沃特斯,1985),進化的觀點和過程模型(如納爾遜和溫特,1982;Van de Ven,1992;巴尼特和伯傑爾曼,1996),對戰略和其它結構之間相互作用的認識(如泰勒爾,1989;亨德森和米切爾,1997),以及整合研究(如巴登-富勒和Stopford,1994)。這些研究的進展帶來了對關鍵結構更為動態和兼容並蓄的看法,提出了戰略結構的嶄新觀點,突出了戰略過程的重要性,尤其是它們用更為複雜的因果關係的觀點來代替單一的推理模型。而且,還將焦點從戰略選擇轉移到戰略變化,更多地認識到“軟性”變量以及現實“棘手”的一麵。
  總的來說,有機戰略觀的發展表明了機械戰略觀基礎認識論假設的重要轉變,包括時間、流程、以及模型內外的結合。首先,機械戰略觀對時間的概念是離散的或同步的,它不考慮曆史的演變,而僅考慮某一特定時間內的特定行為。因此,其結果就是一成不變,既沒有注意到過去、未來、進程以及時間的落後、持續,也沒有注意到新的實體的產生。相反,有機戰略觀采用的是不斷探求現象變化的觀點,也就是認同概念和關係是持續過程和重複序列的一部分,實體也是創造出來而不是特定的。其次,機械戰略觀有別於有機戰略觀還在於它對進程持定向思維,常常對事件和因果關係提出線性和有續的觀點,強調行為的確定性原因(布爾茹瓦,1984),而很少注意到相互作用、反饋,和多重、相互、內生的影響。最後,盡管戰略早期的概念強調整合的特性(如安德魯斯,1971),機械戰略觀仍然將重點放在內部差異的特點上,認為解釋性模型和說明性模型的構成比連接他們的關係更為完善和合理。相反,有機戰略觀更強調戰略現象和概念的完整性(例如以問題為核心、多層次、相關性)。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