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案例分析1(exe)內容簡介
企業管理案例
分析1內容簡介:
美國 行業分析集團Dataquest不久前公布的世界移動 電話市場 分析 報告顯示:在1999年全球市場中,世界幾大手機生產商所占的份額分別為:諾基亞26.9%,摩托羅拉16.9%,愛立信10.5%;而在1998年這三巨頭的市場份額分別為諾基亞22.5%,摩托羅拉19.5%,愛立信15.1%。1999年諾基亞移動電話銷量從3860萬部增加到7630萬部,比上年增長了將近一倍,並連續第三年保持了移動 電話生產和銷售全球第一的地位。
1999年諾基亞在中國內地的市場份額是31.7%,與摩托羅拉不相上下。可是在1996年,它的市場份額隻有16.2%。僅3年多時間,諾基亞的市場份額就翻了近一倍,沒有任何一個移動 電話廠商可以表現出這麼大和這麼持久的“加速度”。
為什麼諾基亞能夠竄升得這麼快?了解內情的人告訴我們,諾基亞的成功靠的是“ 消費者主導 企業文化”(諾基亞稱其為“科技以人為本”)。
作為諾基亞(中國)手機部的老板,提起諾基亞的手機市場,任偉光的臉上總是不可抑製地露出笑容。他從康柏來到諾基亞已經有兩年多,而這兩年又恰恰是諾基亞在中國發展最迅速的一段時間。據任偉光講,現在大家都開玩笑說他一來就坐上了“順風車”,其實,他認為:“諾基亞近年來‘順風順水’地發展,從根本上講離不開3年甚至5年前打下的基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中國的生產基地的建立”。
明智的戰略轉變
對諾基亞移動 電話 業務來說,真正的戰略性轉變是從1997年開始的。
從1995年開始諾基亞在中國建立移動 電話生產基地,當時主要是在北京建立一家合資工廠。那時候,諾基亞在中國的 業務與現在相比還很小,工廠的生產規模更是與現在沒法比。那時候國內的手機絕大多數是通過非正式 渠道進來的。當時廠商們也似乎都默認了這種做法。
但諾基亞手機亞太區資深副總裁李耐基和前任諾基亞(中國)總裁,現任 董事長歐複凱認為,照這樣諾基亞根本不可能做大。為了在中國紮根, 他們決定在中國加大投資,一方麵擴大 業務,招收更多的員工;另一方麵就是把國內的工廠真正搞起來。從時候開始,廣東東莞的諾基亞工廠開始從配件轉產整機,同時北京合資廠的生產能力開始成倍增長。
他們在中國建立大規模生產基地是因為:第一,他們看好中國市場。第二,要了解和尊重中國國情、國策,做一個合法的企業,必須依靠正規的 渠道和誠心,否則沒法發展。第三,必須加快 產品 上市和供貨的時間, 產品生產出來,要能及時 供應出去。
事實證明這兩個人的決策是正確的。1998年,果然中國移動通訊的市場開始成倍地增長,那段時間諾基亞、摩托羅拉、愛立信等少數在中國有生產基地的廠商都嚐到了甜頭,一方麵是市場的需求量暴漲,另一方麵國家大力反走私,使得以前那些靠“水貨”銷售的品牌幾乎一下子就消失了。這一 決策對諾基亞(中國)來說具有“裏程牌”意義,大規模的生產基地,讓諾基亞在中國市場上如魚得水,“百無禁忌”。
實際上,諾基亞此舉不光是建立了生產基地,更重要的是在中國製定了有效的投資戰略,打下結構基礎,並且奠定了規模基礎。沒有這兩個基礎,中國市場根本就沒法運轉。
本地化和全球化的結合
本地化的生產和 運作是一切市場成功的先決條件之一。
諾基亞在北京的手機生產基地是和中國的506廠合資建立的。按照諾基亞的說法,這家座落在北京四環路外的工廠,與全球其他地方的諾基亞工廠一樣,確立了自己在諾基亞全球 供應鏈體係中的位置,並建立了工廠自己的 供應鏈結構。
北京諾基亞合資廠的中方副總經理吳繼國說,這些年給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諾基亞那套采購—生產—供貨的 供應鏈體係。
“從采購來看,包括全球采購和本地采購兩個部分”。吳繼國說,“諾基亞是一個全球性的跨國公司,實行全球的采購無疑對成本的控製、質量的控製都是很有優勢的。對北京諾基亞來說,比如某一個原件我們需要從國外采購,如果我們今天采購一點,明天采購一點,顯然不如集中跟某一個 供應商簽一大筆合同,然後全球資源共享來得合算”。
除了全球采購,諾基亞也非常重視擴大本地化采購。吳繼國認為,這似乎不僅僅是由於政府對企業有這樣的要求,主要還是企業自身的需要。諾基亞不光在北京,它在美國的工廠也是這樣,一直在想辦法發掘合格的當地配套 供應商,甚至會從國外吸引 供應商來當地投資。比如諾基亞自己是不做電池的,而是通過國外其他廠商的 產品來進行配套。北京諾基亞也是一樣,以前鋰電池幾乎百分之百都要從國外進口。但是後來他們感覺在國內配套,成本和供應會更有保證。於是,諾基亞找到一家主要電池 供應商,經過反複的談判,最終使這家日本公司把鋰電池技術放到了中國國內,建立了合資工廠。
吳繼國特別強調,諾基亞的本地采購與全球采購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講,原本就是一回事。比如,現在很多給北京諾基亞配套的國內工廠,同時都在通過諾基亞的全球采購體係向國外出口。也就是說,他們不光是本地供貨商,同時也是諾基亞全球采購體係的組成部分。吳繼國還舉了個引資的例子:“其實要不要在中國來做投資,關鍵是看有沒有錢可掙。結果一看諾基亞每年有這麼大的采購量,在北京和廣州有這麼大的生產規模,而且還有很大的出口訂單,這家公司才會認為投資是值得的。同時,由於諾基亞包括出口在內有這麼大的訂貨量,還可以拿到很低的價格,因此,諾基亞就把本地采購的便捷和全球采購的低價有效地結合在了一起”。有些數字很說明問題,諾基亞中國包括係統 設備部分1999年的出口總額達10億美元,合資企業采購了總 18lickc新利 30億元的本地原材料,而通過全球采購方式出口的金額達到了6億美元。從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出“一體化”的味道,
從全球範圍來講,諾基亞每年都有定期的新產品發布。在發布過程中,諾基亞的代理商們對自己所在的市場就會有一個預測,比如他們會預測未來的一個季度內,對於每種產品,我大概需要多少,這將成為諾基亞製訂 生產計劃的一個最基礎的數據。然後,諾基亞首先與自己的原材料 供應商進行 溝通,把市場的信息提供給他們,讓他們按照諾基亞的需求提前去安排生產,甚至是擴大投資等等。接著諾基亞會根據不同地區對該產品的需求,分配到能以最低成本生產出 產品的廠家(有時候不一定是本地的)。同時,諾基亞在每一年的年末都會對未來一年的需求進行預測(代理商的信息仍然是關鍵),但是這還不夠,每一個季度還要根據代理商和市場的反饋做一次修正,甚至每個月還要再進行一下修正。這樣,工廠就可以踏踏實實地實現按訂單生產了。
吳繼國說:諾基亞 供應鏈最成功的地方並不在於其一個工廠生產的伸縮能力和 產品轉產的速度,而是在於它的市場預測和整個 生產計劃的合理性,以及全球資源的有效調配。
很明顯,在諾基亞的 供應鏈中,無論是采購還是生產,誰都能聞到強烈的“全球一體”的味道。實際上,無論是北京諾基亞工廠,還是諾基亞(中國),都隻是諾基亞全球體係的一個節點,是無法單獨剝離出來的。
與代理商的合作夥伴關係
諾基亞(中國)手機部的老板任偉光講過這樣一段話:“諾基亞是非常講究合作的企業,實際上在許多方麵我們都是依靠合作夥伴來做的,這些夥伴包括政府部門、合資方和 供應商,當然也包括我們的代理商們。在國內,應該說沒有這些高水平的代理商,諾基亞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功。”諾基亞的出色之處在於其經銷代理製的成功實施,它可以在集中能量提升核心 18lickc新利 的同時,讓其外圍的合作鏈條與自己緊密地聯結起來。
諾基亞手機在中國的最大代理商是PTAC。PTAC(中國郵電器材總公司)跟諾基亞打交道是從1994年開始的,不過那時候規模很小,也沒有簽什麼協議,隻是一種很原始的貿易關係。
剛開始合作的時候其實雙方彼此並沒有什麼好感,一方麵由於諾基亞那時候還有很多產品是從香港進口的,供貨和服務往往跟不上,這讓PTAC很不滿意;另一方麵,PTAC當時對市場的把握與訂貨之間存在偏差,而且從諾基亞拿貨以後反過來又向電信局銷售,再加上它同時也在代理其他品牌的 產品,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成了北京諾基亞的 競爭對手。可是到了1997年,諾基亞開始轉向代理製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PTAC。通過 溝通,首先諾基亞確定不再做PTAC的客戶,避免了雙方的 競爭關係。另外隨著在北京的發展,諾基亞在服務和市場信息方麵消除了PTAC的不滿情緒,於是雙方的合作自然是一拍即合。
不過,真正開始全麵合作的時候,問題總是免不了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兩種不同的 企業文化,雙方高層在表達方法上難免就有一些差別,比如諾基亞是很看重計劃的,每個季度賣多少,都要做出具體數字,但是在與PTAC交流的時候他們發現,對方往往更強調結果——就是把“做”放在第一位,而不十分重視書麵計劃之類的東西。諾基亞當時 分析認為,這一方麵是由於PTAC在市場經濟 運作上的經驗不足,另一方麵是因為他們麵對銷售方式的改變(原來是賣給電信局,現在是賣給自己的下家)沒把握做保證。於是諾基亞就不斷地與他們 溝通,一方麵告訴他們做詳細計劃對實際銷售的好處,一方麵幫助他們建立合理的銷售計劃。後來發現,其實PTAC是非常願意改善自己的,諾基亞不溫不火的建議很快就被接受了。
..............................
美國 行業分析集團Dataquest不久前公布的世界移動 電話市場 分析 報告顯示:在1999年全球市場中,世界幾大手機生產商所占的份額分別為:諾基亞26.9%,摩托羅拉16.9%,愛立信10.5%;而在1998年這三巨頭的市場份額分別為諾基亞22.5%,摩托羅拉19.5%,愛立信15.1%。1999年諾基亞移動電話銷量從3860萬部增加到7630萬部,比上年增長了將近一倍,並連續第三年保持了移動 電話生產和銷售全球第一的地位。
1999年諾基亞在中國內地的市場份額是31.7%,與摩托羅拉不相上下。可是在1996年,它的市場份額隻有16.2%。僅3年多時間,諾基亞的市場份額就翻了近一倍,沒有任何一個移動 電話廠商可以表現出這麼大和這麼持久的“加速度”。
為什麼諾基亞能夠竄升得這麼快?了解內情的人告訴我們,諾基亞的成功靠的是“ 消費者主導 企業文化”(諾基亞稱其為“科技以人為本”)。
作為諾基亞(中國)手機部的老板,提起諾基亞的手機市場,任偉光的臉上總是不可抑製地露出笑容。他從康柏來到諾基亞已經有兩年多,而這兩年又恰恰是諾基亞在中國發展最迅速的一段時間。據任偉光講,現在大家都開玩笑說他一來就坐上了“順風車”,其實,他認為:“諾基亞近年來‘順風順水’地發展,從根本上講離不開3年甚至5年前打下的基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中國的生產基地的建立”。
明智的戰略轉變
對諾基亞移動 電話 業務來說,真正的戰略性轉變是從1997年開始的。
從1995年開始諾基亞在中國建立移動 電話生產基地,當時主要是在北京建立一家合資工廠。那時候,諾基亞在中國的 業務與現在相比還很小,工廠的生產規模更是與現在沒法比。那時候國內的手機絕大多數是通過非正式 渠道進來的。當時廠商們也似乎都默認了這種做法。
但諾基亞手機亞太區資深副總裁李耐基和前任諾基亞(中國)總裁,現任 董事長歐複凱認為,照這樣諾基亞根本不可能做大。為了在中國紮根, 他們決定在中國加大投資,一方麵擴大 業務,招收更多的員工;另一方麵就是把國內的工廠真正搞起來。從時候開始,廣東東莞的諾基亞工廠開始從配件轉產整機,同時北京合資廠的生產能力開始成倍增長。
他們在中國建立大規模生產基地是因為:第一,他們看好中國市場。第二,要了解和尊重中國國情、國策,做一個合法的企業,必須依靠正規的 渠道和誠心,否則沒法發展。第三,必須加快 產品 上市和供貨的時間, 產品生產出來,要能及時 供應出去。
事實證明這兩個人的決策是正確的。1998年,果然中國移動通訊的市場開始成倍地增長,那段時間諾基亞、摩托羅拉、愛立信等少數在中國有生產基地的廠商都嚐到了甜頭,一方麵是市場的需求量暴漲,另一方麵國家大力反走私,使得以前那些靠“水貨”銷售的品牌幾乎一下子就消失了。這一 決策對諾基亞(中國)來說具有“裏程牌”意義,大規模的生產基地,讓諾基亞在中國市場上如魚得水,“百無禁忌”。
實際上,諾基亞此舉不光是建立了生產基地,更重要的是在中國製定了有效的投資戰略,打下結構基礎,並且奠定了規模基礎。沒有這兩個基礎,中國市場根本就沒法運轉。
本地化和全球化的結合
本地化的生產和 運作是一切市場成功的先決條件之一。
諾基亞在北京的手機生產基地是和中國的506廠合資建立的。按照諾基亞的說法,這家座落在北京四環路外的工廠,與全球其他地方的諾基亞工廠一樣,確立了自己在諾基亞全球 供應鏈體係中的位置,並建立了工廠自己的 供應鏈結構。
北京諾基亞合資廠的中方副總經理吳繼國說,這些年給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諾基亞那套采購—生產—供貨的 供應鏈體係。
“從采購來看,包括全球采購和本地采購兩個部分”。吳繼國說,“諾基亞是一個全球性的跨國公司,實行全球的采購無疑對成本的控製、質量的控製都是很有優勢的。對北京諾基亞來說,比如某一個原件我們需要從國外采購,如果我們今天采購一點,明天采購一點,顯然不如集中跟某一個 供應商簽一大筆合同,然後全球資源共享來得合算”。
除了全球采購,諾基亞也非常重視擴大本地化采購。吳繼國認為,這似乎不僅僅是由於政府對企業有這樣的要求,主要還是企業自身的需要。諾基亞不光在北京,它在美國的工廠也是這樣,一直在想辦法發掘合格的當地配套 供應商,甚至會從國外吸引 供應商來當地投資。比如諾基亞自己是不做電池的,而是通過國外其他廠商的 產品來進行配套。北京諾基亞也是一樣,以前鋰電池幾乎百分之百都要從國外進口。但是後來他們感覺在國內配套,成本和供應會更有保證。於是,諾基亞找到一家主要電池 供應商,經過反複的談判,最終使這家日本公司把鋰電池技術放到了中國國內,建立了合資工廠。
吳繼國特別強調,諾基亞的本地采購與全球采購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講,原本就是一回事。比如,現在很多給北京諾基亞配套的國內工廠,同時都在通過諾基亞的全球采購體係向國外出口。也就是說,他們不光是本地供貨商,同時也是諾基亞全球采購體係的組成部分。吳繼國還舉了個引資的例子:“其實要不要在中國來做投資,關鍵是看有沒有錢可掙。結果一看諾基亞每年有這麼大的采購量,在北京和廣州有這麼大的生產規模,而且還有很大的出口訂單,這家公司才會認為投資是值得的。同時,由於諾基亞包括出口在內有這麼大的訂貨量,還可以拿到很低的價格,因此,諾基亞就把本地采購的便捷和全球采購的低價有效地結合在了一起”。有些數字很說明問題,諾基亞中國包括係統 設備部分1999年的出口總額達10億美元,合資企業采購了總 18lickc新利 30億元的本地原材料,而通過全球采購方式出口的金額達到了6億美元。從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出“一體化”的味道,
從全球範圍來講,諾基亞每年都有定期的新產品發布。在發布過程中,諾基亞的代理商們對自己所在的市場就會有一個預測,比如他們會預測未來的一個季度內,對於每種產品,我大概需要多少,這將成為諾基亞製訂 生產計劃的一個最基礎的數據。然後,諾基亞首先與自己的原材料 供應商進行 溝通,把市場的信息提供給他們,讓他們按照諾基亞的需求提前去安排生產,甚至是擴大投資等等。接著諾基亞會根據不同地區對該產品的需求,分配到能以最低成本生產出 產品的廠家(有時候不一定是本地的)。同時,諾基亞在每一年的年末都會對未來一年的需求進行預測(代理商的信息仍然是關鍵),但是這還不夠,每一個季度還要根據代理商和市場的反饋做一次修正,甚至每個月還要再進行一下修正。這樣,工廠就可以踏踏實實地實現按訂單生產了。
吳繼國說:諾基亞 供應鏈最成功的地方並不在於其一個工廠生產的伸縮能力和 產品轉產的速度,而是在於它的市場預測和整個 生產計劃的合理性,以及全球資源的有效調配。
很明顯,在諾基亞的 供應鏈中,無論是采購還是生產,誰都能聞到強烈的“全球一體”的味道。實際上,無論是北京諾基亞工廠,還是諾基亞(中國),都隻是諾基亞全球體係的一個節點,是無法單獨剝離出來的。
與代理商的合作夥伴關係
諾基亞(中國)手機部的老板任偉光講過這樣一段話:“諾基亞是非常講究合作的企業,實際上在許多方麵我們都是依靠合作夥伴來做的,這些夥伴包括政府部門、合資方和 供應商,當然也包括我們的代理商們。在國內,應該說沒有這些高水平的代理商,諾基亞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功。”諾基亞的出色之處在於其經銷代理製的成功實施,它可以在集中能量提升核心 18lickc新利 的同時,讓其外圍的合作鏈條與自己緊密地聯結起來。
諾基亞手機在中國的最大代理商是PTAC。PTAC(中國郵電器材總公司)跟諾基亞打交道是從1994年開始的,不過那時候規模很小,也沒有簽什麼協議,隻是一種很原始的貿易關係。
剛開始合作的時候其實雙方彼此並沒有什麼好感,一方麵由於諾基亞那時候還有很多產品是從香港進口的,供貨和服務往往跟不上,這讓PTAC很不滿意;另一方麵,PTAC當時對市場的把握與訂貨之間存在偏差,而且從諾基亞拿貨以後反過來又向電信局銷售,再加上它同時也在代理其他品牌的 產品,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成了北京諾基亞的 競爭對手。可是到了1997年,諾基亞開始轉向代理製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PTAC。通過 溝通,首先諾基亞確定不再做PTAC的客戶,避免了雙方的 競爭關係。另外隨著在北京的發展,諾基亞在服務和市場信息方麵消除了PTAC的不滿情緒,於是雙方的合作自然是一拍即合。
不過,真正開始全麵合作的時候,問題總是免不了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兩種不同的 企業文化,雙方高層在表達方法上難免就有一些差別,比如諾基亞是很看重計劃的,每個季度賣多少,都要做出具體數字,但是在與PTAC交流的時候他們發現,對方往往更強調結果——就是把“做”放在第一位,而不十分重視書麵計劃之類的東西。諾基亞當時 分析認為,這一方麵是由於PTAC在市場經濟 運作上的經驗不足,另一方麵是因為他們麵對銷售方式的改變(原來是賣給電信局,現在是賣給自己的下家)沒把握做保證。於是諾基亞就不斷地與他們 溝通,一方麵告訴他們做詳細計劃對實際銷售的好處,一方麵幫助他們建立合理的銷售計劃。後來發現,其實PTAC是非常願意改善自己的,諾基亞不溫不火的建議很快就被接受了。
..............................
下一篇:企業管理案例分析2(exe)
企業管理案例分析1(exe)簡介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