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城市經營的十大抉擇概述(下)(doc 202頁)內容簡介
現代城市經營的十大抉擇概述(下)目錄:
抉擇之六:變“公共產品”為“城市商品”
抉擇之七:按揭一個新城市
抉擇之八:讓綠色資產不斷增值
抉擇之九,經營城市的記憶
抉擇之十:培植城市的精神資產
現代城市經營的十大抉擇概述(下)內容提要:
公共產品的短缺源於思路短缺
公共產品短缺的背後,是城市經營思路的短缺。
長期計劃經濟體製最大的影響,並不是有形的工程和企業,而是在我們的頭腦中所形成的思維定勢。提到城市水、電、氣、熱、公交等公共產品,長期都是財政補貼的行業,其商品屬性被忽視,基本上被看作是無償的福利性分配。政府以財政補貼方式來維持其低效運營。這樣的公共經濟建設的量越大,政府背的包袱就越重,形成“建設越多、虧損越大;投資越多,黑洞越深”的惡性循環。
……
觀念的差距導致基礎設施的差距
基礎設施的差距決定了城市在競爭中的位勢,經濟學是選擇的藝術,一個保守的思路,也可能就錯過了下一輪競爭的先機,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
高波從基礎設施的角度,對滬寧兩地做了一個比較: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某年代初開始的大規模浦東開發,大大促進了上海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大的交通框架基本形成(如地鐵的建成開通)。基礎設施建設為房地產開發創造了較好的條件。導致城市邊緣和地鐵沿線的上地開發迅速熱起來,房地產價格空間擴大,使上海房地產市場加速進人大眾消費階段。
……
市政設施都是公共產品麼?
經濟學上對產品還有一種流行的分類,即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公共產品是不具有排斥性和競爭性的商品。國防被認為是最典型的公共產品,因為你消費國防產品,別人同樣可以消費,而且消費數量也不因為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收入狀況、納稅多少而有所區別。
對於具有純粹公共產品性質的公共設施與服務,由於無法製定價格也不可能收費,因此隻能通過政府投資免費提供,並以向全體社會成員征稅的方式來解決經費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