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經濟學研究報告(ppt 26頁)
心理學與經濟學研究報告目錄:
(一)前言(Prefece)
(二)反映心理因素的偏好(Preferenceswiththereflectionofpsychologicalfactors)---偏好函數U(X)的真實形式:
(三)判斷中的誤差(BiasesinJudgment)---“最大化”U(X)中的係統性錯誤
(四)選擇中的誤差(BiasesinChoice)---最大化效用是正確的目標嗎?
(五)一點結論和如何學習:
心理學與經濟學研究報告內容提要:
怎樣和為什麼要談論“心理學與經濟學”?
(1)要探究這些基於心理學的研究怎樣修改我們通常認定的個人行為模式,而不是針對這些研究這些研究的直接經濟應用。
(2)我們強調的是我們已經了解了什麼(what),而不是怎樣了解(how).
(3)談論的焦點:經濟學家不應該再繼續忽視相關心理學研究的挑戰。很多心理學研究成果具有足夠的可信度和潛在的經濟意義,所以我們必須把它們溶入經濟學中去。
……
經濟學與心理學研究方法上的差異:
經濟學:方法性個人主義(methodologicalindividualism)
假設的數學構成,介於假設的後果的邏輯分析,等等。
=>缺點:必須用簡單化和模式化的模型來界定人的感知,偏好和行為,從而忽略掉大量的心理內容。
心理學:(必須)深入探究人性自然的各種細節??主要采用實驗方法;但不是(也不應當)由精確的數學來加以描述,更不應相信數學模型的實證應用性。
……
合成效應:
合成效應:當一個描述是A類人的代表性特征,但不是B類人的,人們常常會更多的認為這個人既屬於A類又屬於B類,而不是僅僅B類。
例子(Tversky等,某):“琳達31歲,單身外向,很聰明。哲學專業。作為一個學生,她對歧視和社會公正很感興趣,同時也參加反核武器抗議示威。”
選擇項有二:(1)她既是個銀行職員又是個女權主義者;
(2)她是個女權主義者。
結果:85%的人判定她更象是(1)項。原因:上述描述使她看上去象個女權主義者。從而(1)看上去比(2)更象她的代表性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