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18luck新利全站下载 >> 企業管理>> 流程管理>> 資料信息

有關國際貿易術語案例分析(doc 45頁)

所屬分類:
流程管理
文件大小:
267 KB
下載地址:
相關資料:
國際貿易術語, 貿易術語案例, 案例分析
有關國際貿易術語案例分析(doc 45頁)內容簡介
有關國際貿易術語案例分析內容提要:
案例二:
我國某內陸出口公司於2000年2月向日本出口30噸甘草膏,每噸40箱共1200箱,每噸售價1800美元,FOB新港,共54000美元,即期信用證,裝運期為2月25日之前,貨物必須裝集裝箱。該出口公司在天津設有辦事處,於是在2月上旬便將貨物運到天津,由天津辦事處負責訂箱裝船,不料貨物在天津存倉後的第二天,倉庫午夜著火,搶救不及,1200箱甘草膏全部被焚。辦事處立即通知內地公司總部並要求盡快補發30噸。否則無法按期裝船。結果該出口公司因貨源不濟,隻好要求日商將信用證的效期和裝運期各延長15天。
分析:
  我國一些進出口企業長期以來不管采用何種運輸方式,對外洽談業務或報盤仍習慣用FOB、CFR和CIF三種貿易術語。但在滾裝、滾卸、集裝箱運輸的情況下,船舷無實際意義時應盡量改用FCA、CPT及CIP三種貿易術語。該出口公司所在地正處在鐵路交通的幹線上,外運公司和中遠公司在該市都有集裝箱中轉站,既可接受拚箱托運也可接受整箱托運。假如當初采用FCA(該市名稱)對外成交,出口公司在當地將1200箱交中轉站或自裝自集後將整箱(集裝箱)交中轉站,不僅風險轉移給買方,而且當地承運人(即中轉站)簽發的貨運單據即可在當地銀行辦理議付結彙。該公司自擔風險將貨物運往天津,再集裝箱出口,不僅加大了自身風險,而且推遲結彙。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