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營企業批判(doc 5頁)
中國民營企業批判目錄:
第一章 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 ——民營企業的活力
第二章 “草根”與“貴族”——民營企業發展的社會障礙
第三章 企業與家族——民營企業家族管理的誤區
第四章 直覺與製度——民營企業運作的誤區
第五章 短視與投機——民營企業的戰略匱乏症
第六章 企業生命之根——民營企業虛弱的核心競爭力
第七章 唯我獨尊與以人為本——民營企業的人事陷阱
第八章 職業經理人的困惑——民營企業的治理缺陷
第九章 民營企業與中國社會傳統
中國民營企業批判內容提要: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經濟迅猛發展,整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一個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民營企業的迅速崛起,民營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之一。據統計,全國已有3200多萬戶個體私營企業,解決了一億多人的就業問題,我國民營企業總戶數已達800萬家,分別占全國企業總數99%、工業產值60%、工業增加值40%、實現利稅77%、出口額60%、城鎮就業機會的75%,民營企業的年產值增長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遠遠高於同期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GDP中所占比重已達到65%左右,擁有的資產占全社會資產的比重已超過20%,民營企業產值已三分天下有其一,甚至是二分天下有其一 。譬如,最近就要動工興建的寧波至上海的跨海大橋,70%以上的資金來自民營資本,幾乎是民營資本投資所建。從就業規模上看,目前民營企業吸納的勞動人口約占我國城鎮總勞動力的65% 。我們現在完全可以說,民營經濟是國家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中國經濟的未來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民營企業的發展。
隨著中國加入WTO,國有企業要改製,以後沒有純的國有企業了,都是股份製企業,它有民營企業或私營企業,也有國家的股份,還有綜合性的混合經濟所有製。從這個意義上講民營經濟未來將會成為中國經濟的主導力量。
但我們同時也要看到,民營企業一個顯著的特點是生命周期過短。據統計,我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隻有2.9年。北京中關村“電子一條街”5000家民營企業,生存時間超過5年的隻有430家,其餘91.4%的企業已煙消雲散。生存期超過8年的企業僅占總數的3%左右 。一般民企真正發展的黃金時期也就在2到5年,之後要麼倒閉、要麼長期停滯徘徊。沈陽飛龍集團、山東三株集團、珠海巨人集團、鄭州亞細亞集團、廣東中山愛多集團、廣東順德萬家樂公司、廣東太陽神集團、深圳銀廣廈集團、瀛海威集團、中式快餐店“紅高粱”……,如同流星一般劃過天空,萬人翹首,最終卻隕落天涯。每天都有無數民企開業,標誌著創業者個人事業的開始,每天又有無數的民企倒閉,闔然而逝。中國的企業可真是江山易改,城頭變幻。這讓人萬般感慨,一聲歎息。
重慶某集團老總E君說過一句話:“我的成功要換在市場經濟國家是不可能的”。這句話含蓄的說明了民營企業成功與失敗的深層原因。實際上,民營企業家並不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個人能力與素質起家的:
上世紀80年代初,公有製企業占中國經濟幾乎是百分之百。全國經濟很不景氣,問題很多,我們與一些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就國有企業本身來講,大量企業都是虧損的,無法維持下去。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並從80年代開始進行漸進改革。首先是提倡個體經濟的發展,後來慢慢允許私人辦工廠。在這個背景下,早期中國私營企業主大多是社會邊緣人士,即無法進入主流社會層麵的人士,包括勞改勞教釋放人員、返城無業知青、個體戶、農民、城鎮無業人員、被國營企業開除或辭退人員。他們所受教育有限、層次不高,往往從個體戶開始,憑著一股草莽英雄的勇氣在商海中衝撞,一不小心就發了財,成了民營企業家。
上世紀1987~ 1988年的價格雙軌製,差價總額達到幾百億元,大部分差價都落入了民企老板與少數政府官員手中。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原材料投機生意中,很多人靠低價買入高價賣出的手段賺取市場差價而起家;1992~1993年的房地產開發熱,大片土地轉手之間就賺得幾十萬、上百萬元;90年代中期的炒股熱,一些膽大者低價購進大量股票,一夜之間成了暴發戶。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的國有企業轉製過程中,過去在黨、政、軍、事業單位掌握一定權力,或者在國企、民營企業當經理人期間聚攏了大量資源的人,在機會適當的時候,跣足下海,開公司辦企業,實際是將過去的權力和市場關係變現,將無形資源變現為有形的貨幣。一小批特權者變著法侵吞國家財產發了大財。這是一種公然破壞市場經濟環境,人為製造市場不公平競爭的現象。
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由於各種原因,下崗工人、失去土地或因為種種原因不願困守鄉村的農民以及剛剛畢業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這是中國數量最大的一撥創業者,做的也是小打小鬧的小生意。這一類型的小老板,占中國創業者總數的90%以上。其中許多人是被逼上梁山,為了謀生混口飯吃。這批人中極少數成長為大中型企業家的人數極少,因為現在國內市場已經不像20多年前,像劉永好兄弟、魯冠球、南存輝他們創業的時候,經濟短缺,機製混亂,機遇遍地。如今,多的是每天一睜眼就滿世界找錢的主兒,少的是賺錢的機會,用句俗話來說,就是僧多粥少,僅僅想依靠機遇與個人能力來成就大業,早已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了。
從上麵的分析可知,在艱難的創業過程中,脫穎而出的一批企業主並不一定是整個社會中的最優秀的一群,這樣一個事實我們不能不麵對,就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素質也普遍偏低。
根據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編寫的《2002年中國私營企業調查報告》對民營企業主受教育程度的調查結果表明:男性企業主中,小學文化程度的占41.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18.2%,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3.1%,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女性企業主中,小學文化程度的占42.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12.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7.1%,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7%。這表明,民營企業家的主體部分的學曆還是普遍偏低。由於絕大部分的民營企業家出身於社會邊緣人士,無論是思維模式還是行為方式都局限在他出身背景的圈子裏。個體戶的所有活動都不需要正規企業的那種計劃、組織、領導、控製和激勵;農民的生產活動多數是小農經濟形態,獨家獨戶,精耕細作,自給自足,與外界的協調和配合很少,並不需要什麼組織運作,處於半封閉的狀態;而城鎮無業人員是長期被排斥在主流社會之外的邊緣人,是城市社會中低層中的低層,完全靠自己的單打獨鬥來生存。所以,民營企業家從創業開始就不具備現代企業家精神。當企業規模擴大、運作環節複雜之後,他們所創辦的現代公司與他們內心深處的小農意識或市儈式的思維方式之間產生了極大的矛盾。
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不過短短二十來年,民營企業發展成規模型企業也不過10年左右,整個中國民營經濟形態尚未形成穩定而成熟的運作模式,正如鄧小平所說的,現在一切還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走到哪算哪。很多人都說西方管理方法不適合應用於中國民營企業,實際上是中國民營企業與種種發達先進而成熟的西方管理文化與技術相去甚遠,民營企業遠遠沒有達到應用現代西方管理的境界。僅僅走了20年道路的中國民營企業家與經過了長達幾百年的市場經濟磨練的西方企業家相比,不過像小孩一樣幼稚。從本質上來說,中國民營企業還沒有跨越西方百年前的泰羅製時代,甚至大部分的民營企業還遠遠沒有達到這個最低級的管理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