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18luck新利全站下载 >> 18新利真人网 >> 財富人生>> 資料信息

中國傳統文化與人生講義(doc 7頁)

所屬分類:
財富人生
文件大小:
65 KB
下載地址:
相關資料:
中國傳統文化, 人生講義
中國傳統文化與人生講義(doc 7頁)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文化與人生講義內容提要:
一個人有多少成就,就看你的肩能擔當起多少的責任,心胸能容納多少事情。德越厚,你擔當的東西就越多。叫厚德載物,這是典型的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
今天我所談的文化是狹義的,即哲學和宗教所研究的文化。文化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是思想,而思想包含著兩個方麵,一個叫價值取向,一個叫思維方式。我們談西方文化、古代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就要看他們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下麵我們就來探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是什麼。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可以用“社會人生”來概括。西方的文化,特別是古希臘時代的文化,它極重向外的探尋,即重視對自然界的本性、起源、始基等等問題的探尋。希伯來的文明,它把價值取向引往上麵,即要對上帝進行關注,從而形成所謂敬畏感。關於文明的起源問題,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提出了“軸心時代”的概念。即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世界產生了不同的文明,但不同的文明都有一個起因。古希臘文明起因於希臘人對自然的驚奇感。希伯來的文明是基於對上帝的敬畏感,而中華文明則是源於對憂患意識的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就是社會人生,先賢們在建立思想體係的時候,是“思以其道易天下”,思索著、思考著用他們的大道和思想觀念去改變天下,儒、墨、道、法和先秦諸子概莫能外。《周易》中有一句名言,叫“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體現出中國的人文傳統、人文精神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完善社會、完善人生。用今天的話來說,它的價值取向就是“社會人生”。
用什麼思想去體現社會人生呢?儒家談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及“格物致知正心誠意”都是指向社會和人生。道家談“性命雙修”,就是去修人的人性、人的自然之性和人的生命,而達到一種真人、天人、至人的境界,它還指向人生。佛家講“法身慧命”,講挖掘、呈現“佛性”,就是把人性最光輝的部分呈現出來。佛教上講明心見性,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這個“心”,這就是人的根性的存在。中國文化向來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身(即靈與肉)的關係的平衡與和諧作為最高的追求目標。許多前輩學者,講中華文明是一種強調和諧關係的偶性文明。現在我們講的和諧社會、科學發展,它們的淵源是中國傳統的和諧文明、偶性文明。這就是我們所講的思維方式。
從深層的民族文化心理結構這個層麵上講,中國傳統文化在秦漢以前,儒墨道法四家,籠罩著文化的世界;唐宋以後,一般而言是儒道佛三家籠罩文化世界。
那麼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基本特點和它的功能,或者說它的功用是怎樣的呢?
我用“入世”、“有為”、“現實”六個字來概括儒家最重要的特征和功能。
所謂“入世”,就是表示儒家既不關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尋,它也不關注向上的、向天國的追蹤。在方向上,既不向外,也不向上,它就是進入現實社會。儒家創始人孔子有這兩句名言,一是“未知生,焉知死?”,就是重視生命,不關注死亡以後的狀態。二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現在這麼鬱悶煩惱,自己的事情還沒治理好,搞這麼多鬼事幹嗎?所以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這就是說到儒家的“入世”的情懷。
…………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