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超市業態簡介及選址分析(doc 24頁)
某超市業態簡介及選址分析(doc 24頁)內容簡介
某超市業態簡介及選址分析內容提要:
一、麵臨困境分析
1、生存空間遭受大賣場和便利店的雙重擠壓 --"大賣場有價格與品種優勢、便利店有網絡優勢、中小型超市倒令人擔憂"
中小超市由於資金和管理的投入相對較小,其崛起一般先於大賣場與便利店,從傳統市場中奪得部分營業額。特別是在我國南方地區,由於較早受到港台中小超市百佳(ParknShop)與惠康(Wellcome)的示範效應,中小超市在南方起步較早,但到目前為止主體仍是打著"倉儲式"招牌的500-1000平方米的傳統食品超市。
當目前商業領域中商流、物流、信息最為完善的業態--大賣場一旦規模性導入,憑借經營模式、目標客層、價格定位、動態促銷上鮮明的業態特征和擠壓性競爭優勢,配合"超大的營業麵積、一站式的購物消費、超低的價格體係、自助式的消費方式、以家庭消費為目標客層"的經營理念,快速擠壓著商圈內的中小超市的市場份額。如1999年31家滬上俗稱"大賣場的大型超市(含大型綜合超市和倉儲市商場),共實現銷售額80億,平均每家店2.58億。而該市1100家中小型超市共實現銷售額145億,平均每家店0.132億,即一家"大賣場"將吃掉約20家中小型超市的市場份額。
便利店業態的特征決定便利店銷售的是"便利"。以"馬路經濟"--鱗次櫛比士多店、快餐店為代表的"便利性需求"根深蒂固的市場基礎,決定了一旦連鎖便利店CVS規模化經營,依托其龐大的店鋪銷售網和24小時全天候營業滿足顧客隨時隨地需求的優勢,易對中小超市形成大規模衝擊,如上海市可的、聯華等連便利店已開始侵占中小傳統超市地盤。
2、超市經營主體項目--"每日菜籃子"仍舊麵臨農貿市場(或肉菜市場)的巨大挑戰
我國許多地區已經超過西方國家連鎖超市大發展階段人均收入600-800美元的水平(廣東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98年就已達到8839元)。可為什麼食品超市在我國並沒象西文一樣向標準鮮超市快速過渡呢?這與我國的獨特國情有密切關係。目前我國各級政府鼓勵、支持的"菜籃子工程"的主要載體仍然是傳統農貿市場。如近期廣東某市商委、市規劃局和市工商局聯合下達的《通知》規定:每2-3萬人設置一處2000-2500平方米的室內肉菜市場,每個肉菜市場服務半徑為500米。這類市場星羅棋布,雖然購物環境、衛生條件較差,但得到傳統消費觀念、購物行業支撐,特別是農貿市場商販的低成本包稅經營和生鮮流通本身的低層次性,使正規超市在市場最敏感的生鮮價格上壓力巨大。
3、"士多店大型化粗放式管理模式"盛行
國內多數中小型超市規模較小,幾個到十幾個門店的居多,而且大多數門店仍舊是"傳統食品雜貨超市"或"加強型食品超市",隻有部分門店積極向"標準生鮮超市"過渡,而許多民營"超市"其實隻是開架售貨換換招牌而已;用經營林家鋪子或大百貨的經營路子來經營中小超市,更有甚者把現代超市簡單化成為"士多店的大型化經營"!奈何現代零售業態的多樣化,並不隻是業態形式的變化,而是市場細分化及為更好滿足目標市場需求進行營銷組合的結果,粗放式經營、士多店管理模式下,其經營效差強人意已見怪不怪了。
出路與對策分析--"連鎖社區型標準生鮮超市"
..............................
一、麵臨困境分析
1、生存空間遭受大賣場和便利店的雙重擠壓 --"大賣場有價格與品種優勢、便利店有網絡優勢、中小型超市倒令人擔憂"
中小超市由於資金和管理的投入相對較小,其崛起一般先於大賣場與便利店,從傳統市場中奪得部分營業額。特別是在我國南方地區,由於較早受到港台中小超市百佳(ParknShop)與惠康(Wellcome)的示範效應,中小超市在南方起步較早,但到目前為止主體仍是打著"倉儲式"招牌的500-1000平方米的傳統食品超市。
當目前商業領域中商流、物流、信息最為完善的業態--大賣場一旦規模性導入,憑借經營模式、目標客層、價格定位、動態促銷上鮮明的業態特征和擠壓性競爭優勢,配合"超大的營業麵積、一站式的購物消費、超低的價格體係、自助式的消費方式、以家庭消費為目標客層"的經營理念,快速擠壓著商圈內的中小超市的市場份額。如1999年31家滬上俗稱"大賣場的大型超市(含大型綜合超市和倉儲市商場),共實現銷售額80億,平均每家店2.58億。而該市1100家中小型超市共實現銷售額145億,平均每家店0.132億,即一家"大賣場"將吃掉約20家中小型超市的市場份額。
便利店業態的特征決定便利店銷售的是"便利"。以"馬路經濟"--鱗次櫛比士多店、快餐店為代表的"便利性需求"根深蒂固的市場基礎,決定了一旦連鎖便利店CVS規模化經營,依托其龐大的店鋪銷售網和24小時全天候營業滿足顧客隨時隨地需求的優勢,易對中小超市形成大規模衝擊,如上海市可的、聯華等連便利店已開始侵占中小傳統超市地盤。
2、超市經營主體項目--"每日菜籃子"仍舊麵臨農貿市場(或肉菜市場)的巨大挑戰
我國許多地區已經超過西方國家連鎖超市大發展階段人均收入600-800美元的水平(廣東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98年就已達到8839元)。可為什麼食品超市在我國並沒象西文一樣向標準鮮超市快速過渡呢?這與我國的獨特國情有密切關係。目前我國各級政府鼓勵、支持的"菜籃子工程"的主要載體仍然是傳統農貿市場。如近期廣東某市商委、市規劃局和市工商局聯合下達的《通知》規定:每2-3萬人設置一處2000-2500平方米的室內肉菜市場,每個肉菜市場服務半徑為500米。這類市場星羅棋布,雖然購物環境、衛生條件較差,但得到傳統消費觀念、購物行業支撐,特別是農貿市場商販的低成本包稅經營和生鮮流通本身的低層次性,使正規超市在市場最敏感的生鮮價格上壓力巨大。
3、"士多店大型化粗放式管理模式"盛行
國內多數中小型超市規模較小,幾個到十幾個門店的居多,而且大多數門店仍舊是"傳統食品雜貨超市"或"加強型食品超市",隻有部分門店積極向"標準生鮮超市"過渡,而許多民營"超市"其實隻是開架售貨換換招牌而已;用經營林家鋪子或大百貨的經營路子來經營中小超市,更有甚者把現代超市簡單化成為"士多店的大型化經營"!奈何現代零售業態的多樣化,並不隻是業態形式的變化,而是市場細分化及為更好滿足目標市場需求進行營銷組合的結果,粗放式經營、士多店管理模式下,其經營效差強人意已見怪不怪了。
出路與對策分析--"連鎖社區型標準生鮮超市"
..............................
用戶登陸
市場分析熱門資料
市場分析相關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