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及新理論管理知識分析(PPT 105頁)
國際貿易及新理論管理知識分析(PPT 105頁)目錄:
第一節 新生產要素理論
第二節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第三節 偏好相似理論
第四節 規模經濟理論
第五節 國家競爭優勢理論
第六節 產業內貿易
國際貿易及新理論管理知識分析(PPT 105頁)簡介:
第一節 新生產要素理論
一、技術差距論
(一)主要觀點
技術差距論(Technological Gap Theory),又稱創新和模仿理論(Innovation and Imitation Theory)是把技術看作是獨立於傳統的三大要素之外的新生產要素,探討技術差距或技術變動對國際貿易影響的理論。
克拉維斯(Kravis)最早指出H-O理論不能解釋工業品貿易,他曾以袖珍計算器為例說明技術對於貿易模式的重要性。
最早係統提出技術差距理論的是美國經濟學家波斯納(M. V. Posner)。為了修正H-O理論,1961年,波斯納在《牛津經濟論叢》發表《國際貿易和技術變化》一文,對技術差距論進行了係統論述。他認為,工業化國家之間的工業品貿易,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技術差距的存在為基礎進行的。
第一、技術是一種生產要素,是過去對研究和開發進行投資的結果。技術能夠改變土地、勞動和資本在生產中的比例關係。
第二、各國的技術水平存在差距,在某項技術領先的國家擁有生產該種技術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勢,因而將產品出口到技術比較落後的國家。
第三、這種技術會通過轉讓專利權、直接投資、國際貿易的示範效應等機製傳播到其他國家,當其他國家的技術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原來的進口國可能會減少對進口的依賴,甚至不再進口,以技術差距為基礎的貿易隨之消失。
(二)經驗證據
1963年,哥登.道格拉斯(Gordon Douglas)運用模仿時滯的概念,解釋了美國電影業的出口模式,認為,如果某個國家在給定產品上處於技術領先的優勢,該國將在相關產品上的出口上去的領先優勢。
1966年,胡弗鮑爾利用模仿時滯的概念,解釋了合成材料產業的貿易模式。他發現,一個國家在合成材料出口市場的份額,可以用該國的模仿時滯和市場規模來解釋。胡弗鮑爾按照各國的模仿時滯對國家進行排序,發現,模仿時滯短的國家最先引進新合成材料技術,並開始生產並向模仿時滯長的國家出口;隨著技術的傳播,模仿時滯長的國家也逐步開始生產這種合成材料,並逐步取代模仿時滯短的國家的出口地位。
..............................